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湿热分类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最新 精品 Word 欢迎下载 可修改 精品 Word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第一节 湿热(湿温)讲座 湿热即湿温。湿热与温热是温病中两大范畴,二者从病因病机、发病与演变、临床特点以及治疗原则与方法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临证时首先注意将湿热和温热区别,以免误辨误治,延误病情。当前不少医者,多熟悉于一般温热病的辨证与治疗,而对湿热(湿温)证的辨证与治疗却很生疏,以致面对湿热患者,往往得不到正确及时的辨证与治疗。周师认为有必要对湿热几个重要方面,加以讨论。 一、湿热有十二个特点 (一)季节性 盛行于夏秋季节,尤其在长夏高发。湿热与暑温不同,暑温有严格季节性,仅发生于长夏季节,湿热虽高发于长夏,而其他季节也可有非时之湿热,长夏以外的季节,可见散发的湿热病例。除季节以外,还与地区有关,南方多湿,北方高寒,故湿热证南方多于北方。 (二)邪气 属湿热合邪(阴阳合邪),由于湿与热合,热邪失去固有的燥烈之性,湿邪也失去纯阴之性,使得成为一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兼而有之的特殊的邪气,这是决定湿热证临床一系列特点的基本因素。 (三)“自膜原直走中道”是主要发病特点 伤寒之邪,首先犯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为六经之“藩篱”,亦即犯皮毛;一般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逆传心包”,顺传阳明;暑热病邪,从口鼻而入,发自阳明,或暑先入心;湿热之邪,大多数亦自口鼻而入,但它既不是首犯皮毛,亦非“首先犯肺”,而是经过膜原,向中焦脾胃发展。说明湿热的发生与发展,既不同于伤寒,亦不同于一般温病,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许多人对这一特点不甚明了,甚至在教科书上亦未明确。 (四)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故湿热多归中焦脾胃。但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湿而恶燥。故湿盛多犯脾,热盛多在胃。 (五)湿性粘腻,不易短期内解除 湿性粘腻重浊,不如风寒一汗而解,风热一宣即散,而湿热之邪,热在湿中,如油入面,难分难解。故湿热证病程多长,古人不以天数来计算湿热证的病程,而是以“候”(一候为五天)来计算。 (六)湿阻气机,尤其三焦气机易受阻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极易阻遏气机;且湿性弥漫,吴鞠通称之为“氤氲”之气,无处不到。湿邪所到之处,该处气机即可被阻。湿邪中阻则脘痞腹胀;湿阻经络则四肢乃至周身疼痛;湿蒙心窍则神识昏蒙等;而湿阻三焦则水道不畅,小便不利,上中下三焦均可受阻,可见湿阻阳气的广泛性。 (七)两个转归 湿热证的发展可有两种转归,即邪从热化燥化和邪从湿化寒化。热化燥化可伤阴,可入营入血,此时疾病性质已经转变,接近于一般温热;邪从寒化湿化,其结果可以伤阳气,其性质从湿热转变为寒湿。决定这两种转归的主要因素有二,即湿与热的比例以及人身阳气的盛衰,而以后者更为重要。 (八)浊邪害清 叶天士云:“湿邪害清”,提出湿热致病的又一重要特点。头为诸阳之会,清窍乃阳气出入之处,如湿浊上犯阳位,清窍被阻,则出现眩晕耳聋,如肠伤寒(多为湿热证)可见耳聋、视物不清。 (九)湿温多见膜原少阳证 如前所述,湿热证的发病特点是“自膜原直走中道”,病变以脾胃为中心,亦多见少阳膜原证。少阳膜原地处半表半里,无论发病之初,邪气自外入里过程中,或在恢复期,邪气由深出浅时,均可见湿留膜原而致少阳膜原证。 (十)邪气易长期留恋气分 湿热证整个病程长,变化少,传变慢,好象长期停留在某一经。正如叶天士所说“在一经不移”,并非每一个阶段均如此,实际上这种传变的延迟与停滞,主要表现在气分阶段,即足太阴脾经气分阶段,或少阳膜原阶段(在温病学中少阳膜原属半表半里,且属于气分)。湿邪化燥化热而入营血,性质已接近一般温热,病变发展则加快。 (十一)湿热证与痰、湿、饮联系密切 湿、痰、饮三者,其源相同,均由水液输布失常所致(湿有时令之湿和内生之湿的不同),故三者往往有紧密的联系,或互相转化。在湿热证的病变过程中,常出现夹痰夹饮的现象,亦需要引起医者的注意。 (十二)湿热证与疸、痹、疟、痢、痿诸证关系密切 湿热之邪在这五种病证的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相兼出现这五种证之一的症状,或竟由湿热转为这五种证之一。 二、如何区分温热与湿热 温热病在外感热病中具有广泛的范围,它可包括一大类热性病在内。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一条中列举了温病病种:“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加上书中陆续提到的“春温、伏暑、寒湿”,全书所列举的病种达十二种之多。这是有关温病病名的权威性论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太正规的名称,诸如虾蟆瘟、疙瘩瘟等,更在多数。 病种虽多,总体而言,可分为温热与湿热两大类,例如上述风温、温热、冬温、春温等属于温热类,而湿温、伏暑等属于湿热类。 先生强调在临证时,对温热病,首先要分清温热与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