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兰亭论辨”与六朝墓志书法研究综述
唐宋以来,由于历代出土东晋、南朝墓志罕见,治书法者言及东晋、南朝书法艺术时,无不以帖学为尊,认为东晋、南朝书家重视尺牍,因此往往把当时的尺牍墨本视为珍品,翻刻临习。如保存至今的唐人双钩、宋人刻帖流传的各种名家手迹等,即备受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随着东晋、南朝出土墓志数量的不断增多,墓志的书法艺术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更多关注,相关研究亦随之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回顾前人对东晋、南朝墓志书法的关注与研究,不能不提及4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兰亭论辨”。
一
1965年,郭沫若根据其对南京地区此前出土的王兴之夫妇、谢鲲等数方墓志基本上是隶书体的考证,撰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①,推论传世王羲之《兰亭序》为他人的依托之作。郭氏此文一出,在文物界和书法学界即刻引起轩然大波。高二适认为,郭氏所论“惊心动魄”,“此乃不啻在帖学上作了一个大翻身”[1]。章士钊惊呼:“夫如是,吾诚不知中国书法史,经此一大破坏,史纲将如何写法而可!”[2]。以高二适、章士钊为代表的部分学者相继撰文,与郭沫若及支持郭氏观点的学者展开了《兰亭序》书帖的真伪之辩,“兰亭论辨”由是而起②。论辨双方均资以出土实物,钩沉古籍,持论甚严,惜受时局影响,学术受到政治干扰,未能进一步深入《兰亭论辨》所收论辨双方的论文数量相差之悬殊,本身就说明这并不是一场学术动机单纯、平等而畅所欲言的学术讨论。且《兰亭论辨》的编者在出版说明里明显流露出偏袒郭沫若一方的倾向,“郭沫若同志的看法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讨论,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多数文章赞同郭沫若同志意见,支持他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态度推翻历代帝王重臣的评定;但也有文章相反的观点,‘兰亭’真伪之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这种争论反映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斗争”,将论辨双方分别置以“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境地,无疑给这场论辨作出了学术以外的定性。。
1976年文革结束后,至整个20世纪80年代,国内政治氛围相对宽松,“兰亭论辨”余波再起,文物界、史学界、书法学界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围绕《兰亭序》的真伪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出现了相当多的研究论文如侯镜昶:《论钟王真书和〈兰亭序〉的真伪》,《南京大学学报》1977年第3期;喻蘅:《从怀仁集〈圣教序〉试析〈兰亭序〉之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周绍良:《〈兰亭序〉真伪考》,《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周传儒:《论〈兰亭序〉的真实性兼及书法发展方向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朱铸禹:《〈兰亭序〉再议》,《南开学报》1981年第3期;翁鼐:《〈兰亭序〉之管见》,庾人俊:《关于晋朝的书体问题》,马千里:《晋代书体与〈兰亭序帖〉》,《书法研究》1982年第1期,等等。。跨学科和多视角的综合考察,促使论辨向纵深发展,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讨论的基本倾向是绝大多数学者肯定《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而坚持否定论的学者已是为数寥寥,呈现出一种维护传统、驳议否定论者的动向。这一时期,学者们不仅致力于《兰亭序》真伪的考证,而且开始对此前的那场论辨进行客观冷静的反思与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领域的不断拓展,书法学界开始聚焦于新兴的书法美学和书法学学科的建立,不再纠缠于《兰亭序》书帖本身的真伪问题,前后绵延20余年的“兰亭论辨”复归沉寂。但仍不乏有相当水准的研究论文,为《兰亭序》真伪的进一步论证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如王玉池:《王羲之与道教和〈兰亭序〉文章问题》,《中国书法》1993年第4期;清水凯夫:《王羲之〈兰亭序〉不入选问题的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卞孝萱:《〈兰亭序〉墨迹是怎样从佛寺进入宫廷的》,《东南文化》1998年第4期;王元军:《从六朝士人不屑碑志看“兰亭论辨”的失误》,《光明日报》1998年12月4日“史林版”,等等。。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兰亭论辨”的综述论文,系统总结前人成果,反思得失,对书法研究的梳理起到了很大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兰亭论辨”进行了客观的反思与回顾,可参喻蘅:《〈兰亭序〉论战廿五年综析与辨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毛万宝:《1965年以来兰亭论辨之透视》,《书法研究》1994年第4期;郑重:《回眸〈兰亭论辨〉》,《文汇报》1998年11月26日;纪红:《“兰亭论辨”是怎样的“笔墨官司”》,《书屋》2021年第1期;陈雅飞:《中国大陆〈兰亭序〉真伪论辨回顾》,《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等。。
40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兰亭论辨”时,不难发现,若就《兰亭序》书帖真伪的讨论本身而论,其学术价值并不大。然而,其牵涉面之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