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2).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明目标】 反复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 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鉴赏诗歌的方法。 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快乐学习。 【知重点】 诵读涵咏 入情入境?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质疑对学、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赏析指导 “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参看学案课外链接《李贺小传》)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 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引”原指古代一种乐曲的形式和体裁。 学生活动 (一)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自读,结合注释,读出声音,把握诗歌声律特点。 提示: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声律,因此在接触诗歌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特点,如:五言诗的节拍一般为“23、212、221”,七言诗的节拍一般为 “2221、2212、223”。韵脚对诗歌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一般来说,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读读看,本诗的节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韵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成员互读,明确诗歌内容。 提示: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从它的重要元素 “意象”入手,找找看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并对意象进行分析。 教师引领:在这首诗中诗人有意回避了生活中常见的意象,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拈入许多超人间的意象。 明确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诗人用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集体讨论,确定最适合的诵读方式,并派代表展示。 (二)评 对其他组的诵读展示进行评价,赞同或质疑,说明理由。(小组之间质疑互评) 读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