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瑞金红色故事传说.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西瑞金红色故事传说 江西省,中国省级行政区,简称赣gàn,别称赣鄱大地,是江南鱼米之乡,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那么关于,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毛泽东在瑞金和当地老百姓的感人故事】 红军桥 在瑞金城东6公里处叶坪村,有一座木头搭建的桥,横跨绵江河,是洋溪村的主要通道。它的旁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驻地,即叶坪革命遗址群。这座桥被群众称为红军桥。这座桥是毛泽东、也是党和苏维埃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年的一天,毛泽东赴叶坪村 相邻的洋溪村去调查农业生产方面的情况,研究部署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工作。途径绵江河,发现架在河堤上的几块木板由于岁月沧桑和洪水的冲击已经腐烂,人一上桥,桥身便晃晃悠悠,吱呀作响,非常危险。 毛泽东看见不远处赶来陪同调查的乡干部老谢,一边招呼一边焦虑地说:老谢你看,这座桥都成这个样子,再不修一修,说不定哪天就要塌了,人走在上面多危险呀! 老谢的脸刷地红到脖子根,不好意思地回答:最近农忙,没时间顾上了,再说,农忙也很难雇人。毛泽东在了解情况后说:党的干部一定要急群众之所急,不能因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群众的基本的生活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根据地的建设! 毛泽东接着说:现在不好请人,我们自己动手。 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乡干部改变了原先雇请工人修桥的打算,发动乡村干部利用午休时间找木头备石料。到了施工的日子,毛泽东早早地来到河堤边,与乡村干部一起抬木头、扛石块。老谢很不安地说:毛主席,您工作那么忙,这里由我们来做就行了。毛泽东拍拍老谢的肩膀说:既然来了,就一起干吧,人多力量大嘛,早一天修好就早一天方便群众。临近黄昏,绵江河上重新又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新木桥。 谢大娘家的天窗 谢大娘住在叶坪村的北端,左邻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谢家祠,也是当年全国苏维埃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苏区中央局的驻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王稼祥等人就居住在谢大娘家的二层楼上。 一天晌午,毛泽东外出归来,看见谢大娘在房间里纳鞋。由于房间采光不好,谢大娘用线头穿了几次针眼都没有成功。毛泽东连忙走过去,笑呵呵地说:大娘,让我来。说话间,就把针和线连上了。毛泽东来到房间内看,问道:房子光线不够,为什么不多开个窗呢?大娘摇了摇头说:房子后长了棵大树,即使窗子开得再多,也被它遮光了。毛泽东听谢大娘一说,心里不由暗暗自责起来,是谢大娘把采光好的房间让了出来,自己同住在一幢房内却没有及时发现。 当晚,毛泽东辗转难眠,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来。 次日清晨,毛泽东叫警卫员拿来锯子、铁锤等工具,将谢大娘住房的楼板撬开了一平方米大小的方孔,用木锯将楼板锯成一个个栅栏状,再用铁钉固定,做成了一个平躺式的窗口,同时将房顶上泥瓦换成了玻璃瓦。 不一会儿,暖暖的阳光从玻璃瓦透过天窗照进了房间。谢大娘感激地握住毛泽东的手,连连称谢。至今这扇奇特的窗户,依然还保留在谢大娘的房内,不仅成了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内的一道风景,也成为人们探究当年苏区干群关系的独特的窗口。 红井 1933年4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往瑞金城西的沙洲坝,住在元太屋。 在这期间,毛泽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一天,毛泽东来到村口,迎面走来一个中年汉子,挑着满满的两桶水,随着步履肩上的扁担一颤一悠,桶内混浊的水不时往外溢出,毛泽东关切地问:老俵,这水往哪挑呀? 挑水的人叫杨家兴。他没想到会在村口遇上毛主席,边走边说:挑回家做饭。 毛泽东一听,连忙说,你等会儿。 这水你从哪挑来的?毛泽东进一步问道。 池塘里。杨家兴说完,转身就要走。 毛泽东快步走到杨家兴面前,拦住说:你带我去看看。 毛泽东和杨家兴来到池塘边,只见村边连着几口池塘,有的妇女在浣洗衣服,有的挎着菜篮在洗菜,有的在涮马桶,旁边还有三三两两的老俵用水桶来挑水。其他地方没有水源吗?毛泽东接着问。 沙洲坝这个村,是个荒沙地,常年干旱缺水。平时,外乡人都说,有女莫嫁沙洲坝,无吃无穿无水洗手帕。杨家兴无奈地回答着。 毛泽东听了之后,想了想说:为什么不打口井呢? 听说要打井,池塘边的人一下就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不是不想呀,以前连肚子都填不饱,大伙就没心思了,将就着喝塘水了。 过去办不到的事,我们今天要办到,而且要办好。毛泽东动情地说。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苏区军民一起开挖了一口宽1.7米、深6米的水井。并从干涸的河床上挑来了鹅卵石,用三合土垒砌了井壁。毛泽东还下到井底铺设了过滤澄水的石砾和木炭,井水常年不干,清凉甘甜。从此,沙洲坝群众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 红军长征后,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