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职场寓言故事作品大全
鲁国有一个乡下人,送给宋元君两个用绳子结成的疙瘩,并说希望能有解开疙瘩的人。
于是,宋元君向全国下令说:“凡是聪明的人、有技巧的人,都来解这两个疙瘩。”
宋元君的命令引来了国内的能工巧匠和许多脑瓜子灵活的人。他们纷纷进宫解这两个疙瘩,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解开。他们只好摇摇头,无可奈何地离去。
有一个叫倪说的人,不但学识丰富、智慧非凡,就连他的弟子,也很了不起。他的一个弟子对老师说:“让我前去一试,行吗?”
倪说信任地点点头,示意他去。
这个弟子拜见宋元君,宋元君叫左右拿出绳疙瘩让他解。只见他将两个疙瘩打量一番,拿起其中一个,双手飞快地翻动,终于将疙瘩解开了。周围观看的人发出一片叫好声,宋元君也十分欣赏他的能干聪明。
第二个疙瘩还摆在案上没动静。宋元君示意倪说的这个弟子继续解第二个疙瘩。可是这个弟子十分肯定地说:“不是我不能解开这个疙瘩,而是这疙瘩本来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宋元君将信将疑,于是派人找来了那个鲁国人,把倪说弟子的答案说给他听。那个鲁国人听了,十分惊讶地说:“妙呀!的确是这样的,摆在案上的这个疙瘩是个没解的疙瘩。这是我亲手编制出来的,它没法解开,这一点,只有我知道,而倪说的弟子没有亲眼见我编制这个疙瘩,却能看出它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说明他的智慧是远远超过我的。”
天下人只知道就疙瘩解疙瘩,而不去用脑筋推敲疙瘩形成的原因,所以往往会碰到死结,解来解去,连一个疙瘩也解不开。这则寓言提醒我们,要像倪说的弟子那样用分析的眼光,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事物,这样才能绕过障碍,抓住关键,克服困难,顺利地解开自己工作中一个又一个的“疙瘩”;同时也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避免死钻牛角尖。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擅长做车轮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轮扁。
一天,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齐桓公读书读到妙处,不禁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很是得意。轮扁见桓公这样爱书,心里觉得纳闷。他放下手中的锥子、凿子,走到堂上问齐桓公说:“请问,大王您所看的书,上面写的都是些什么呀?”齐桓公回答说:“书上写的是圣人讲的道理。”轮扁说:“请问大王,这些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他们都死了。”于是轮扁说:“那么,大王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很是扫兴。他对轮扁说:“我在这里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工匠,凭什么瞎议论呢?你说圣人书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谈出个道理来,我还可以饶了你,如果你说不出道理来,我非杀你不可!”
轮扁不紧不慢地回答齐桓公说:“我是从自己的职业和经验体会来看待这件事的。就说我砍削车轮这件事吧,速度慢了,车轮就削得光滑但不坚固;动作快了,车轮就削得粗糙而不合规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应手,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由此看来,削车轮也有它的规律。可是,我只能从心里去体会而得到,却难以用言语很清楚明白他讲授给我儿子听,因此我儿子便不能从我这里学到砍削车轮的真正技巧,所以我已经70岁了,还得凭自己心里的感觉去动手砍削车轮。由此可见,古代圣人心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精华已经随着他们死去了,那么大王您今天所能读到的,当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肤浅粗略的东西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实践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但是产生理论知识的源泉,而且有些精深的技艺是难以从书本上得到的。当然,忽视书本知识,排斥间接经验,盲目地将书本知识一概视为糟粕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从前,宋国有个农夫,家里很穷,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在田地里忙忙碌碌地劳动,从来不曾出过远门。他既不知道世上的富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也从未见过本乡以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因为家里十分贫穷,这个农夫经常穿着乱麻编织的衣服,艰难地熬过严寒的冬天。好不容易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太阳温暖地照着大地,农夫也因此而像田地里的禾苗一样焕发了生机。
有一天,天气格外晴朗,没有一丝风。农夫在田地里干了半晌,觉得有些劳累,便坐在田埂上休息晒太阳。暖融融的阳光照在农夫身上,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的温暖和舒服,简直像到了云里雾里一样,他觉得晒太阳取暖简直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享受。他全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暖和的高楼大厦、华宅深院,也不知道有温软的丝棉袍子和贵重的狐皮大衣。
可怜的农夫回过头对妻子说:“晒太阳的暖和,真是舒服极了,世上只怕还没有什么人知道这种好处。我们如果把晒太阳取暖的舒服享受献给国君,一定会得到一笔重赏。你看怎么样?”
农夫的妻子觉得丈夫说的有道理,也同意去向国君敬献晒太阳的办法。于是夫妻俩抛下田间的农活回家,打算去献计领赏。可惜的是,这夫妻二人不但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甚至连出门进城的路怎么走都不知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