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第一章 鲁迅
一、鲁迅的思想
鲁迅是在亲身经历的个人家庭的衰败和困顿、时代社会的腐败和无望从而产生的困惑、挫折和
失败中,经过一次次的灵魂拷问和精神探索,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并走向文学道路的。
鲁迅的思想重心放在 “立人、立心”的“文化-精神”改造观念上。
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弊病方面,他猛烈抨击历代统治者的文治武功 “治心”手段对人心的残害,
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衰落的根由;同时赞扬那些历史上敢于反抗现实,特立独行的 “中国脊梁式”的
人物。在借鉴、吸收外来的思想态度和实践上,他看重西方19世纪以来具有独立人格和反抗现实
精神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翻译介绍跳动着 “真实的心”的文学作品,以期达到通过文学进行心灵交
流,使中国融入世界文学和世界思想的目的。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上,他也坚持不从理论、条条框框
来衡量作品,而是看作品是否体现了人的本心;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样真实地表白内心,甚至
“抉心自食”,以至达到了思想内容的无比深刻。
鲁迅以坚韧的 “精神战士”形象,努力克服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虚无态度和绝望情绪,执着于
自己经历的人生和现实,在文学创作、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等方面,为20世纪中国的文化和文学
发展作了具有经典性的杰出贡献。
二、小说创作
1918年《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产生了
重大影响的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鲜明的现代小说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
端,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之后鲁迅在1918年至1925年连续创作了26篇小说,结
成《呐喊》《彷徨》两部小说。
(一)题材开掘的深刻性
鲁迅开创了 “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鲁迅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以浙东市镇为主要活动场所的乡土世界。他通过《故乡》、
在这类小说的结尾,鲁迅又作了相似的处理,主人公走出绝望,向绝望作抗战。
(三)叙事艺术的独特性。
茅盾评价鲁迅是创造 “新形式”的先锋。鲁迅叙事艺术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他试行新的叙述视
角或新的叙述方法时的独创才能。
首先,与五四时期其他主观抒情的作家相比,鲁迅有意识地发展了 “小说叙述者”的艺术。在
〈孔乙已〉中通过这种间接的叙述层次,鲁迅进行了三重讽刺:对主人公、对看客、对毫无感受力
的代表看客声音的叙述者“我”。小说把批判剖析的锋芒指向了民众精神世界和启蒙者的尴尬处
境,也表现出启蒙的重要和启蒙运动的悲哀。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 “我”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各各不同。〈狂人日记〉、〈伤逝〉是
主人公自述,小说中的 “我”不是鲁迅自己,把“我”也置于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的位置上加以审
视、剖析甚至批判,表现了鲁迅创作小说的成熟的叙事艺术。
其次是叙述风格的独特性。鲁迅小说很少背景描写,他主要用力处是人物塑造,但并不是传统
小说的外貌描写,也不是西方小说的长篇心理描写,而是写意式的剪影式速写。人物刻画上专画眼
睛,用最具特征的语言动作展现内心。鲁迅写人,得力于中国文学传统的主要是“白描”。鲁迅小
说的另一叙述风格是超越一般的写实主义,采用了象征叙述技巧。在这种叙述结构中,只有把现实
故事和象征寓意结合起来读才能够真正地把握鲁迅小说的丰富思想。比如〈药〉这只是一个乡村老
夫妇用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痨病的故事,从象征意义上看,作者实际上是以这一迷信行为作为象征结
构的基础,华家儿子的病需要夏家儿子的血来治疗这样一个象征结构。表现出民众儿子的 “病”必
须用革命者的牺牲来治疗。但这种牺牲是毫无意义的。
鲁迅搜寻历史材料作小说,最后成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共8篇,在《故事新编》中有意识
地整理他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独特思考。表现出他在绍兴会馆蛰伏十年,对中国历史和文化
典籍的具有现代性审视视野的独特观察。无论写古人还是今人,小说都体现出了对 “官魂”“学
魂”“匪魂”“民魂”的深刻洞察。
《故事新编》不是针对具体时代的写实,而是超越时代的关于中国的大寓言。《补天》《奔
月》。都是针对今人今事而用的象征叙述。
的国情史。
鲁迅的杂文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留学时期《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
论》。鲁迅早期思想时的这些文章,都收到了鲁迅第一本杂文集《坟》中。作为一种自由形式的
“无体之文”,鲁迅的杂文开始于1918年-1919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 “随感录”专栏中的杂感
与杂论。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