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作联系单(监理处)
工程名称: 交流中心二期工程 1#楼 编号:【技术专】 -002
致: 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内容:
我单位在充分考虑现场条件以及施工过程中垂直运输量后,确定在现场布置两台K50/50 塔吊。塔吊采用外附着式,两台塔吊均附着在外框筒钢柱上,现已完成附着拉杆、连接耳板的设计及相关计算,请各单位予以审核。
附件: 1、塔吊定位图;
、附着拉杆平面布置图;
、附着拉杆与钢柱连接节点设计;
、附着拉杆设计
、附着牛腿有限元分析
施工单位: 项目负责人:
日 期:
监理单位意见:
建设单位意见:
监理单位: 总/ 专业监理工程师:
日 期:
设计单位意见:
建设单位: 负责人:
日 期:
设计单位: 负责人:
日 期:
1
-
- PAGE 10 -
附件:
1、 塔吊定位图
2、 附着拉杆平面布置( 1#、2#塔吊附着形式相同)
Φ
Φ 1300*32 钢
管混凝土柱
17°
79
38,
34
,7
9
0
6
82
9
2
9
48°
75°
75
°
第一道附着杆平面布置图( 11 层)
17 °
5,
12
9
14
7
7,
8
07
0
5
9
46°
75°
75
°
第二道附着杆平面布置图( 22 层)
5
5
15°
98
94
,6
6
8,
7
8
91
14
01
42°
7
7°
77
°
第三道附着杆平面布置图( 34 层)
1
15°
,2
28
3
10
3
8
, 95
9
3
7
0
90
1
40°
77°
77
°
第四道附着杆平面布置图( 42 层)
3、 附着杆与钢管柱连接节点设计
16厚150*75mm三角加劲肋
154 0
1
5
2 1 R36 R36
0
1
03
PL30mm
50
5
75 1
°
03
72
100 145
491
145
100 0
3
连接板平面图
35°坡口融透焊
30
051
0
3
72
钢管混凝土柱
0
3
连接板立面图
1)耳板与钢柱连接计算
16~35厚钢板抗压强度为 295N/mm2, 耳板与钢柱连接采用两块 t=30 厚的Q345钢板焊接在钢柱上,焊条采用 E50,焊缝质量为二级,焊缝形式采用单面坡口全熔透焊,坡口角度为 35° ,焊角尺寸为 8mm。
附着杆最大受力为 N=774.42kN,单块钢板承受的最大拉力为 N/2=387.21kN,
ft耳板最小焊缝长度为 640mm。焊缝正应力计算
f
t
N
l w t
式中
387.21
640
103
30
20.17N
/ mm2 < w
0.9
295
N / mm2
N——轴心拉力或轴心压力;
l w ——焊缝长度;
t ——对接接头中连接件的较小厚度;
tf w ——对接焊缝的抗拉强度设计值。计算结果可知满足设计要求。
t
4、 附着拉杆设计
?
?72
5
2
1
1
04
0
3
Φ273*16
附着杆立面图
40
134
72
89
0
3
37 08
2
0
3
03
附着杆平面图
本计算书主要依据施工图纸及以下规范及参考文献编制:《塔式起重机设
计规范》( GB/T13752-199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建筑安全检查标准》( JGJ59-99)、《建筑施工手册》、《钢结构设计规范》
( GB50017-2003)等编制。
塔机安装位置至附墙或建筑物距离超过使用说明规定时, 需要增设附着杆, 附着杆与附墙连接或者附着杆与建筑物连接的两支座间距改变时, 必须进行附着计算。主要包括附着支座计算、附着杆计算、锚固环计算。
塔机按照说明书与建筑物附着时,最上面一道附着装置的负荷最大,因此以此道( 41层附着)附着杆的负荷作为设计或校核附着杆截面的依据。
支座力计算
附着式塔机的塔身可以简化为一个带悬臂的刚性支撑连续梁,其内力及支座反力计算如下 :
风荷载标准值应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W k=W0×μz×μs×βz = 0.800 ×1.170 ×2.740 ×0.700 =1.795 kN/m 2;
其中 W 0── 基本风压 (kN/m2) ,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J9)的规定采用: W0 = 0.800 kN/m 2;
μz──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J9)的规定采用: μz = 2.740 ;
μs── 风荷载体型系数: μs = 1.170 ; βz── 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 βz = 0.700 ;
风荷载的水平作用力:
q = W k× B×Ks = 1.795 × 2.500 ×0.200 = 0.898 kN/m ;
其中 Wk── 风荷载水平压力, Wk= 1.795 kN/m 2;
B ── 塔吊作用宽度, B= 2.5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