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燕园枝枝叶叶
长夏多暇,清荫下听蝉之时,闲忆往事,记起早年负笈燕园的时光。燕园如一株大树,繁茂扶疏,我这里写下的,只是自己当时所见所遇的枝枝叶叶。
久闻北大图书馆盛名,李大钊是最有名的馆长。办完入学手续,等不得正式上课,便带着崭新的借书证,匆匆找到未名湖边的大馆(第一馆)。大馆是原先燕京大学的老楼,窗户不敞,又四围尽栽树木,密匝浓荫,进门一片昏暗。一楼阅览室每张深色长方书桌上安着一盏盏低矮台灯,翠绿灯罩盖住灯光四射,昏暗里翠绿点点,十分静谧,又给人几分深不可测的感觉,俨然知识大海洋。
一长排书目卡抽屉,我不知如何查找想借的图书。茫无所措时,一位灰发妇人过来问我要借的书名——说不定她旁边看了我一阵。于是手把手指点,哪类书适宜查哪种分类、编号。老人态度和蔼,衣着朴素,我吃惊,毕竟北大,寻常妇女都这般文化。过了几周图书馆举办由副馆长梁思庄先生主讲的工具书讲座,听说她是梁启超女儿,我早早赶去二教阶梯大教室。步上讲台的竟是那天教我查书目的老太。后来我才晓得,北大名家往往不显山不显水,外表看不出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回北大搜集林徽因资料,结识了梁思庄先生女公子吴荔明教授。梁是林的小姑,与林最为友善。吴教授说,老太太已作古多年。
文史楼阅览室算得中文系读书根据地,吃过早饭,提着装碗勺的布兜(多是毛巾对折、逢边、收口,提着上课堂、跑阅览室,此校园历史上一景),径直往那里占座位——不再回宿舍了,教室就在附近,先上课后看书,或先看书后上课,一般上午只有两节。邻座常是同年级的,有感想了,看累了,忍不住悄悄交谈几句。忘情时嗓门略高,随即招来一声客气的或恼怒的“嘘!”有段日子张少华常来,她体弱病假不少,在这里借阅课堂笔记,补抄要点。我的笔记记得死板而较为完整,字迹也还清楚,借给她次数就多些。也是在这里,刘树炎发现《边疆文艺》连载的小说《归家》。文艺创作禁锢的那时,它比时流作品多点儿人情味,我们传阅开了。我、李杨杨、谢真子,还有谁,讨论热烈,常招致“嘘”声连连。不久《归家》遭批评,纳入修正主义文艺思潮。我是赞赏它的,很是紧张,见着刘树炎、谢真子、李杨杨,绝口不提,仿佛彼此从未读过《归家》。诚惶诚恐了一些日子,无声无息,虚惊一场,幸好我们之中没有一个犹大。
北大师资一流,但我们进校头两年,他们大多抽到教育部编写全国统一教材。后来呢,运动搞个不断,因而期待的讲坛上名师云集大打了折扣。
所幸终究是骆驼,哪怕再瘦。吴组缃教授论述鲁迅小说《离婚》,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他下结论,口气短促、有力,如老吏断狱,不容一丝质疑。吴老师还客串过一堂写作课,批评啰嗦文字,这句“他用右手从头上摘下自己的帽子”,吴教授说五个字足矣:“他摘下帽子。”帽子肯定不是从脚上摘的;无特殊情形,摘的当然是自己的帽子;至于摘帽子用左手或右手,若非情节需要则无关紧要,大可不表。由此我明白了何谓“简洁”。传闻他有秘本“吴批”《红楼梦》,始终不得一睹,能看到的是客厅悬挂的与阿尔巴尼亚党首霍查的大幅合影,他是访阿作家代表团一员。那时的阿尔巴尼亚,“欧洲的一盏明灯”,那时的霍查,“战友加兄弟”,了得!
章廷谦先生即散文名家川岛,鲁迅的“语丝社”战友。章先生讲授“现代文学史”完全另外一种风格,大致都在聊天。聊到郁达夫,“达夫”呀;聊到冰心,“冰心大姐”呀,一副熟人口吻(确实与他们很熟),讲到的作家栩栩如生。当然也留下一点时间,匆匆念王瑶参加的统编教材稿本。同学不免有意见,老先生依然故我。这样的讲法,我倒是喜欢,他把我带进了历史,真切感受到“活”的文学。这样的课,非川岛这辈同代先生讲不出来。至于理性评价,看看参考教材即可。日后我任教“现代文学”课,便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民国时期文学境地。我没有章老师那经历优势,只得尽量带原版书刊和作家当年留影进课堂,文学的历史是具象的生动的。
“现代文学史”之前有门预备课“现代文学作品选讲”,本是王瑶先生的,他去编教材,由他们的编写组成员来各讲一两次。课虽不打紧,而名家连连,唐弢、李何林、刘绶松、刘泮溪、路坎都来了。今享盛名的张恩和,那时还是个小青年。王瑶先生正式任课的“鲁迅研究”排在后来的选修阶段。可是刚开讲了个头便骤然停课,师生奉命统统下乡去阶级斗争,远赴荆州搞了一学年“四清”。待返回燕园学校形势亦严峻起来,王先生已失去上讲台资格。没有听到他一门完整课,我懊丧至极。只记得王先生老是讲不完一句完整话,话到一半,张大嘴“啊、啊、啊……”不停,后面的话全“啊”掉了,让你去意会。
吴小如先生的课与吴组缃同样有口皆碑,一老一小并称“二吴”。小吴先生教我们时间最长,讲课精彩外,京腔京调,清晰洪亮,很好听的——他票友过京剧。再就是他的板书,清秀隽逸,我边听课边在笔记本上描摹横、竖、撇、捺。有回病假借先生讲稿补抄笔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