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之通感作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感的作文 【篇一:通感的妙用】 ——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 陈昌学 通感也称为 “移觉 ”,是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器官上,依靠感觉的相通,启迪读者的联想,进而表现客观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修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时时出现;通感的妙用,使文章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往往被教师和学生所忽略。 现从中学语文教材中摘录几例,试作一一说明,以期受到大家的注意和重视: ①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宏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 ② 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睦可是的。(朱自清《威尼斯商人》) ........ 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畔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朱..... 自清《威尼斯商人》); ④ 王小玉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觉甜润、舒畅, “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痛快 ”。(刘鹗《明湖居听书》) ...... ⑤ 细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忧如远处高楼上迷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 ⑥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江河《星星变奏曲》) ....... 以上几例都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典型的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①句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觉转变为欣赏一曲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进而把视觉形象转变为听觉形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中陶醉和沉迷的感情。②句 “节奏 ”一词是音乐术语,专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轻重缓急、强弱长短的现象。这里却用于说明建筑物色彩的浓淡强弱和位置高低错落的情况,也是将视觉形象转变为听觉形象,显得贴切逼真。③句中 “酽酽 ”原指液汁浓,味厚,是味觉;但在这里指歌声醇厚、悠扬,是听觉。作者在此用味觉形象表现听觉 形象,显得真实生动。④句是描绘白妞(王小玉)高明的说唱艺术。说书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而说唱声音的美是无形体、难以捉摸的,所以作者采用看得见的情景,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使读者能借助喻体的实体形象感觉声音之 美。在这里,作者把听觉形象转变为触觉( “象熨斗熨过 ”)和味觉(“象吃了人生果 ”)形象,形容白妞的歌声圆润悦耳,娇贵宛转,给人一种舒畅淋漓之感。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此运用得巧妙绝伦,魅力无穷!⑤句朱自清以歌声比花香,似乎不合情理,但细细咀嚼, 便觉得这比喻用得实在巧妙。远去的歌声的 “迷茫 ”正好详细形象地表现了香气的 “缕缕 ”、“清雅 ”与“似有似无 ”。作者紧紧抓住了 “远处的歌声 ”和“细风中的花香 ”似有若无、忽远忽近的共同点,将嗅觉形象转变为听觉形象,给人以飘忽微妙、新颖奇怪的美感和深邃感人 的境界。⑥句诗人江河用 “闪闪烁烁 ”来形容声音,以形容视觉的词 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觉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朦朦胧胧的 真实感觉,进而增加了诗的韵味 .总之,从以上例句能够看出:通感 的修辞手法主假如通过语言手段使读者的感觉转移,并依靠感觉的 相通性和事物之间形象的相像性,启迪读者的联想,进而去表现另 一客观事物。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钱仲书先生对生活中的通感现象 做过极有见地的阐述: “在平时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往 往能够彼此打通或变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领域能够不 分界线,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 气味似乎有锋芒 ”。作家们往往借助这五官感觉的移位和转变来塑造 艺术形象,表现现实生活。 其实,古今中外不少优异作家都能熟练地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来表现 自己复杂的情感。如古代诗人李慈铭的 “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 ”;李白的 “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花香 ”,这些都是成功地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佳句。运用通感的手法创造的艺术形象, 不单形象贴切,具有新奇、逼真的效果,而且还具有深刻隽永、韵味无穷的审美魅力。自然,在审美过程中,通感心理的产生体现了一个人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奇巧的想象能力是不可能产生通感现象的。 在语文教学中,倘若我们多多注意通感的修辞,将它运用于学生的作文训练中;这关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是不无裨益的。 ---------2008 年 10 月 25 日 - ---- 此文发表于 2008 年《黄土》校刊第 5 期 “教学教研 ”栏目 【篇二:比喻和通感的区别】 比喻和通感的区别 作者 :鲍亚民 根源 : 鲍亚民 博客 时间 :2004 年 1 月 15 日热点介绍: 赵福楼:作文的三个 “有关性 魏建宽:古老汉字中的美丽与悲伤 卢军良:讲堂,应由 “约而精 ”到 “博而深 ” —— 精彩导读 ——

文档评论(0)

158****27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