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国诗人笔下的伦敦 从布莱克到华兹华斯
英国诗人笔下的伦敦lowbar;从布莱克到华兹华斯
第1期 2021年2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li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cienceEdition)
No.1Feb.2021
英国诗人笔下的伦敦
)))从布莱克到华兹华斯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 要]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和华兹华斯两人都以伦敦为题材创作了一首诗歌5伦敦6。在布莱克的笔
下,伦敦是一个没有自由的人间地狱和扼杀生命的摇篮;在华兹华斯的笔下,伦敦则是一个精神枯竭,失去了往昔那古老神韵的死水潭。这两首同题诗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同中有异的审美图景。
[关键词] 伦敦人间地狱;扼杀生命的摇篮;精神枯竭的死水
[中图分类号] 1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674(2021)01-0059-04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这座历史悠久、美丽而又繁华的都市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替和人事沧桑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伦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有两位著名诗人布莱克和华兹华斯以伦敦为题材写下了风格迥异的诗篇。前者长于叙述与描写,以独特的视角、鲜明的文学意象表现了浓重的民族忧患意识;后者以热烈真挚的抒情,表达了审美主体对民族精神的执著追求。这两首诗的共同目标令读者感到惊叹,而不同的艺术指向又使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差异,对比分析中常常使人有一种艺术发现。
华斯的笔下也勾勒出了伦敦的印象:她现在已是死水一潭:/教会、军队、意识形态,家庭和富有的
贵族阶级均已丧失了英格兰古老的神韵,,0。
既是英格兰人祖国的象征,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如果说布莱克笔下的文学意象是鲜活的、具象化
的,那么华兹华斯笔下的意象是宏观的,象征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伦敦社会的本质。在他的笔下,教会、军队、意识形态及富有的贵族家庭指代,所有的伦敦人)))英国人。正是由于当权者的黑暗
统治、残酷压榨和剥削,才导致了英格兰人失去了往昔的神韵,变得自私自利,毫无生气,如同浸泡在一潭死水中的行尸走肉。因此,他才大声疾呼,号召英格兰人起来抗争,追寻失去的往昔那奋发
这两首同题诗以文学语言所建构的框架和审向上、自由美好的神韵。
美情景,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同中有异的审美图景。以上是对两首诗歌创造意象的相同方面进行两首诗共同表达了诗人对英国现存制度极端不满的比较和分析。其实从两首诗歌所处的历史背景的情绪。布莱克漫步街头和泰晤士河边,他眼前过往行人的脸上是痛苦和哀伤的,他耳中听到的是每个人的哭泣,是婴儿的嚎哭,是扫烟囱孩子的叫喊,士兵们的长叹和深夜妓女的诅咒。他笔下出现的文学意象有/镣铐、瘟疫和灵柩0。诗中悲哀、痛苦、怨恨、哭泣、诅咒的情绪与这些意象组合民不聊生、死气沉沉、惨不忍睹的伦敦![1]诗人沉痛地描绘了伦敦的悲惨世界。转换视角,在华兹
来看,时间相差不几年,颇具某些相似性。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5伦敦6是1794年发表在5经验之歌6中的。在发表这首诗歌之前,恰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此,他深受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同时也目睹了英国社会的罪恶。发
表了5经验之歌6。在5经验之歌6中孩子已经长大他对伦敦那满目疮痍再也不能保持沉默了。华兹华斯(1770-1850)创作5伦敦6时,恰值诗人刚从
到一起,在读者眼前呈现的伦敦是一座千疮百孔、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着深刻体悟和了解的成年人,
[收稿日期]2021-12-01
[作者简介]王莎烈(1953-),女,吉林省四平市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和西方文学批评。
吉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法国归来,正如诗人所说:/这是我从法国返回伦敦后不久写的一首诗,当时我将英国的状况与法国革命后的平静和萧条作了比较;我对英国社会的虚荣和浮华感到震惊。0[2]1802年恰逢英国多事之秋,时局混乱,社会腐败,诗人用5伦敦6一诗谴责了英国社会的道德腐败和精神浮夸。他早年也曾受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也曾积极地支持过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在法国逗留一年多后,他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回到英国。但由于受到英法两国之间战事的影响,他精神萎靡不振,陷入了无比痛苦与伤感之中。在此种心境中,他创作了5伦敦6一诗。由此可见,这两个诗人的经历差不多,但一个注重对人的悲惨遭遇,痛不欲生的境遇的挖掘,并以此来观照伦敦和伦敦人,另一个则侧重在思想精神领域中,揭示现存制度下人的心灵和道德价值取向的异化与沦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