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vital signs)是体温(T)、脉搏(P)、呼吸(R)和血压(BP)的总称。
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 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
(一) 体温的形成
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
解而产生。
;(二)产热与散热
1、产热过程
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
安静时—内脏(肝脏)
运动或活动时—骨骼肌
产生热量的主要因素有:食物氧化、骨骼
运动、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体温升高等。;2、散热过程
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
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
呼吸、排尿、排粪也散发部分热量。
;辐射:
热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
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方式。
安静状态下气温较低环境中约60%的热量是以此方式散热。
;传导:
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
的一种散热方式。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
导热性能。
对流(convection)
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交换热量的一种
散热方式,。对流散热量受气体或液体流动
速度的影响。;蒸发:
水分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
一种散热方式。
不感蒸发 无论环境温度高低,从皮肤和呼吸道
渗出的水分一直持续的被蒸发掉。
可感蒸发 当环境温度超过30℃以上时,汗腺便
分泌汗液。
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在蒸发是唯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调节
主要是通过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
调节两种方式。
自主性体温调节:
在下丘脑体温调??中枢控制下,机体受内外环 境温度刺激,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方式。
;外周温度感受器:
游离的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
中枢温度感受器: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
神经元称为中枢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控制身体产热与散热过程的主要中心,控
制并维持人体一天体温的变化在一个正常
的范围内,位于下丘脑。
;下丘脑前部: 散热中枢
①血管扩张,增加皮肤表面的血流量,使热量经辐射方式散失。
②增加出汗和加速呼吸,通过水分子蒸发达到散热目的。
③降低细胞代谢,减少产热。
④减少肌肉活动,防止产热过多。 ;下丘脑后部: 产热中枢
①血管收缩,减少辐射散热。
② 减少出汗,通过交感神经直接抑制汗腺活动。
③提高组织代谢率,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刺激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增加组织的氧化 率。
④寒战,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加。
;;(四)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1、正常体温
一般维持在37℃左右,变化的范围很小,不超过0.5~1.0℃。
可用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来表示。
℉= ℃×9/5+32 ℃=( ℉ -32)×5/9
37 ℃=98.6 ℉;*;2、生理变动
①昼夜差异:
清晨2~6时最低,午后2~8时最高 。
②年龄差异: 幼高老低
③性别差异:
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并且女性的
基础体温排卵后上升。;④肌肉活动:
⑤药物影响:
麻醉药物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
⑥压力:
生理或心理的压力,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
加,体温升高。
此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的
变化等都会对体温有影响。 ;二、体温评估
(一)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又称发热。
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
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型的体温升高。
腋温超过37℃或口温超37.5℃,一昼夜体温波
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感染性发热:
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外因性致热源进入体内所引起的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包括无菌性坏死性物质的吸收所致、变态反应性发热、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