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大族志》之成就与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安大族志》之成就与影响 “郡谱”或全国性统一的谱书的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初有官方颁行的《氏族志》。元代,徽州出现一部记载地 方氏族的《新安大族志》(以下简称《大族志》)。此后,又 陆续涌现出《新安名族志》 《休宁名族志》,形成了徽州特有 的“族志”系列。目前,学界对《新安名族志》关注更多, 主要是从它的编纂背景、过程、宗旨,以及版本和史料价值 等方面做研究。然而,对《大族志》关注不够,在它的编者 及刊刻年代上尚存争议,这使其身份变得扑朔迷离。另外, 对《大族志》的成就和影响语焉不详。有鉴于此,本文拟对 其成就和影响做重点阐述。笔者不揣浅陋,不当之处,敬请 方家指正。 别出心裁的“族志” 陈栋在《新安大族志序》中说: “夫族志者,乃先朝唐 太祖高皇帝命诸贤臣儒士而集族志以继宗祖之义,正风化之 遗,使不忘乎本也。”这里,所言“族志”,指的是贞观《氏 族志》。可见,陈栋已经注意到“族志”的重要性。在陈栋 看来,“族志”的编修可以“继宗祖” “正风化”。实际上, 唐贞观时所修《氏族志》,是通过“序列天下氏族门第”来 选拔官员,侧重它的政治功能,此举对唐朝的稳定和繁荣有 很大影响。 然而, 陈栎编修 《大族志》,注重它的社会功能, 通过“继祖宗” “正风化”,以实现“不忘本” ,这对维持明 清徽州风俗淳朴、社会稳定有重大意义。 《大族志》作为元 代家谱“总结性”的著作,陈栎虽草创未就,然开了徽州编 修“族志”的先河。 编修原则 首先,编排姓氏,以“所迁先后”为次序。据《新安大 族志 ?凡例》记载,“各姓据所迁新安朝代先后为之次序并无 甲乙”。陈栎有意识地对姓氏进行编次,不以氏族“甲乙” 而论,而以迁徙先后为准。如程氏:黄帝重黎后……汉末曰 普为都亭侯, 普之后曰元谭, 永嘉间为新安太守, 赐第黄墩。 十四世曰灵洗,击侯景,封重安公,谥忠壮,追封忠烈王, 子二十二人,居新安。鲍氏,鲍本姒姓,夏禹王之后 先 世青州,至晋曰伸,镇新安。永嘉末,子孙避兵江南。咸和 中,曰弘,任新安太守,因占籍居此。这里,程氏是在“永 嘉间”定居新安,而鲍氏是在“永嘉末”避兵江南。不难看 出,程、鲍两姓的编次是以他们迁徙新安先后次序为原则的。 其次, 详其所自出, 而略其事迹。 凡例说:“大族实迹, 自见各宅宗谱,此概不赘。 ”从“族志”内容来看,未有对 大族“实迹”的任何记载。如方氏,方出榆罔之子,雷封方 山,因氏焉。汉永光初,祭酒伟推之孙长史家丹阳,唐时曰 肃者,桐 ?]万户,卜居于白云村。紧接着写到歙县大族方氏 有结林派、罗田派、沦坑派等派系。文中又写到,结林派, 郡南十五里,唐玄英十二世孙桂,自白云村迁歙西柘源。桂 后十三世曰宁、信,兄弟六人,其后散居新安。不难发现, 对姓氏的记载,只是强调它的出处,并未提及大族事迹。 最后,“标其地名”,以实现“分明世派”。凡例中称,“各 邑有同姓、同族者,则合其派而书之” 。实际上,以派别来 区分同姓族群,这是《大族志》最重要的编写方式。如俞氏, 它有歙县派、溪西派、山斗派、长田派、钟口派、礼田派、 石兀派、礼洛派、新源派,共九大派系。这些派别实由地名 构成,这与《名族志》略显不同,它们用村镇名来记载氏族。 如《新安名族志》中的俞氏,歙县的岩镇,休宁的溪西、万 安、山斗等。另外,《大族志》在世派旁标注方位,如歙县 余氏:余岸派,邑南四十里;余家派,邑西三十里;汝溪派, 邑南五十里。这点,在《名族志》中得到了继承。 内容体例 首先,在体例上,陈栋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大族志》 的基本框架是姓氏、邑名、方位、派别。如黄氏:歙县大族 黄氏、石岭派(邑西南十里)、黄家坞(邑东隅)、竦塘派(邑 西四十里)、黄屯派(邑西九里)、潭渡派(城西四十里)、 虬村派(邑西九里)。对于世系不详的,则“只标其地名” 。 与家谱相比,这种体例十分独特。南宋朱熹认为,家谱主要 是由世系和文献两部分构成。 尤其是世系,它是家谱的核心, 在家谱中占有很大篇幅。然而, 《大族志》更关心对氏族渊 源的追溯。 有趣的是, 敦煌出土的 《氏族志》 在体例上与 《大 族志》十分相近。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元代,类似于《氏 族志》的谱书还有流传,陈栎得以借鉴了其中的编修方法。 这些谱书为私人所作,以稿本或抄本的形式流传,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消逝。陈栎的《大族志》也是稿本,只不过陈栎是 元代大儒,徽州又是典型的宗族社会,因而《大族志》能流 传下来。 其次,在内容上, 《大族志》的记载偏于简略。主要包 含姓氏来源、家族始祖、宗族派别、迁徙情况五个方面的内 容。如汪氏,始于鲁成公孙,成公次子黑肱生子有文在手曰 汪,遂以名之,号汪侯,子孙遂以为氏。汉末文和,以破黄 巾为龙骧将军; 建安二年(197 年),渡江,孙策表为会稽令, 家新安。 十二世勋明, 生僧莹、僧湛

文档评论(0)

niupai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