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种“洞见”,如何“偏见”?.docx

何种“洞见”,如何“偏见”?.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何种“洞见”,如何“偏见”?      摘要: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文学史著,但由于著者的政治立场问题,也曾引起很多非文学的争议。但《中国现代小说史》在评骘中国现代文学现象时,主要还是从“文学性”而不是“政治性”出发的。但问题是如同夏志清的“政治性”一样,他的“文学性”同样瑕瑜互见。对文学教育来说,如实剖析出后者的“瑕”“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术精神,甚至增进他们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文学性   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①原为英文著作,初版于1961年,改革开放后首先通过非正规渠道传人中国大陆地区,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文学史格局的重写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对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的“出土”,向来被认为是这部书最重要的功绩。由于夏志清在政治立场上与左翼作家不同,所以对左翼文学多有贬抑,这也导致《小说史》引起了很大争议。赞扬者认为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以及中性立场”②,反对者则批评“著者的政治偏见局限了他的学术探讨”③。虽然更多研究者指出这部书既存在“严重缺陷”,也存在“某些可取之处”④,但多是从作者的“立场”“思想”等方面做出的评判。实际上,夏志清明确表示,其著史的主要追求是“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换言之,“文学性”问题才是《小说史》重点讨论的问题。如此,就应该选择这一点作为切入口,评判这部著作的得失。考虑到《小说史》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的经典之作,深深影响了一代代文学教育者和接受者,对其进行这种解读,特别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既可以增进对夏志清学术思想和理路的了解,也可以增进对“文学性”的认知。本文将以这部著作中的鲁迅章节(即全书第二章)为例,在这方面做一简单尝试。   一   首先必须明确的一个常识性的前提是,“文学性”本身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从来就没有取得共识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理论兴起之后,几乎所有关于“文学性”的“所指”都受到了质疑。人们现在已经普遍认为,与其将“文学性”看作一些或某些“本质”,毋宁将其看作一种“阐释”,它是“人们把自己联系于作品的一些方式”⑤,甚至有多少“阐释者/阅读者”,就可能有多少“文学性”。因此,当夏志清说他要从事“优美作品”的“评审”时,只是他个人的一种“阐释”活动。读者需要做的重点,是通过考察他的“阐释”方式,学习如何评鉴作品。——这样说当然是有感而发的,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文学专业的学生,文学批评能力普遍匮乏,面对一部作品,往往是“说不出话”,或者“不知如何专业性地说话”。   夏志清品评作品时最值得珍视之处,就是往往能够三言两语提出一个精辟论点,虽然没有充分展开论述,但能给人以莫大的启迪,它能够发挥“触媒”作用,激发出新的思考和创造。即是说,这些论点具有一种引导、催生读者去“接着说”的魅力。仅此一点,至少对于学生,《小说史》就善莫大焉。——真正优秀的教材,绝对不能只起到为学生“背条文”提供蓝本的功能,而要成为“发动机”和“催化剂”,“发动”和“催化”学生进一步思考。   可以用夏志清对小说《药》的解读说明这一点:   《药》……既是一篇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真实暴露,也是一篇革命的象征预言,更是一个叙述父母为子女而悲痛的动人故事。……这两个青年(夏瑜和华小栓—一引者注)之死,情形虽然不同……可是对他们的母亲来说,他们怎样死去是不重要的。做母亲的丢了儿子,感到的只是一种难以名之的悲伤……这两位青年死后,葬在相距不远的地方。一个寒冷的早上,这两位母亲到坟上去哭儿子时,碰在一起;她们所感到的痛苦,可说是完全相同的。   作为鲁迅的名篇,《药》既长期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在高校文学课堂上也是讲解重点。但多年来,我们在向学生解读这部作品时,注重的只是夏志清所说的“革命的象征预言”这一个方面。时至今日,几本通行的文学史教材还依旧如此。朱栋霖等主编教材认为:“《药》通过清末革命者夏瑜惨遭杀害,而他的鲜血却被愚昧的劳动群众‘买去治病的故事,真实地揭示了华老栓们的无知、迷信,既是落后、愚昧的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⑥程光炜等著教材认为:“青年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制成人血馒头作为医治贫民华小栓的‘药……隐喻着革命者与一般民众精神上的极大隔膜,成为反思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⑦黄修己著教材认为:“革命者为民族复兴而英勇献身,然而结果不过是用自己的血,做了愚昧群众的送命的药。这是何等的悲剧呀!……群众对革命十分隔膜、冷漠,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现状。”⑧其他一些文学史,如孔范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刘勇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点也都与上述大同小異。以上教材之所以不约

文档评论(0)

简历,PPT,表格专业定制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十二年office学习经验。 微软MOS认证专家,曾予供销社、中国银行、国家电网等企事业单位定制财务模板与PPT模板。 头条百家数十万粉丝作者,WPS稻壳儿优秀设计师。

认证主体孝感市城区墨若枫文化传媒中心
IP属地境外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900MA4CKBU48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