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心灵冲突——福克纳文学伦理学批评.docxVIP

南方的心灵冲突——福克纳文学伦理学批评.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方的心灵冲突——福克纳文学伦理学批评 摘要:福克纳立足于美国南方,执着探索人类心灵的内在冲突这一永恒的主题。一方面,他痛斥南方人性的丧失,批判南方人逃避自我的生存状态,哀痛南方淑女的放纵堕落,同情南方种族主义下身份迷失的混血儿;另一方面,他又极力复苏人类的种种美德,充分肯定南方人敢于面对自我的勇气,醉心于南方女性的坚强与博爱,钦佩具有坚定人格的混血儿。从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出发,试图管窥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现象,从而剖析福克纳的伦理道德观,进一步揭示福克纳对美国南方伦理道德的关怀。 20世纪世界文坛奇才,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一生都致力于书写与展示他家乡那“邮票大小天地”的人情与现实。福克纳围绕家乡美国南方所创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被比拟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他更是因此被诺贝尔文学组赞誉为“美国南方伟大的史诗作家” 福克纳不只是一位卓尔不群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心系南方的道德家。福克纳作品“蕴藏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 我国学者2004年在借鉴西方伦理批评和继承我国道德批评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倡导文学伦理学批评。首创者聂珍钊教授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在于说明文学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特点以及作家创作文学的伦理学问题,而且也在于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等关系的种种现象。” 一、人性伦理 聂珍钊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力图把虚构的艺术世界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探讨文学及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 福克纳本人曾宣称:“我想说,并且我希望,我唯一属于的,我愿意属于的流派是人道主义流派。” 美国内战之后,传统南方价值体系也随之坍塌,南方人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人性开始异化并扭曲。福克纳痛心于南方传统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丧失,他将战后南方人的精神状态有机地融合到他的作品中,对人性的堕落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时他又极力想恢复“古老的优秀品质”,在作品中充分挖掘并弘扬人类的种种美德。 (一)人性的沦丧 人道主义注重人性的发展。自古以来,道德的价值强调人本性的善,因此必须抑制人本性中的恶。福克纳在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世界文学史上的大恶人:《喧哗与骚动》中泯灭人性的杰生·康普生、《我弥留之际》中自私冷漠的安斯·本德伦、《圣殿》(Sanctuary,1931)中无恶不作的金鱼眼、《押沙龙,押沙龙!》中漠视人伦的托马斯·萨德本以及《村子》(The Hamlet,1940)中无情无义的弗莱姆·斯诺普斯等。 《押沙龙,押沙龙!》中的托马斯·萨德本“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魔鬼” (二)人性的复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善,而善是万物的目的” 《喧哗与骚动》中的迪尔西是福克纳最喜爱的人物之一,“因为她勇敢、大胆、豪爽、温柔、诚实” 作为“拿玉米轴心的道德家” 二、生存伦理 南北战争后,南方的膏梁纨袴们面对现实越发无力抗争,纷纷踏上精神的荒原。一战给世界带来的创伤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迷惘、焦虑、苦闷与绝望。福克纳终生“都在考察人的道德力量和生活的意义,以及人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如何对待生活,特别是怎祥对待自己” (一)逃避自我 福克纳反复强调“一个人必须属于人类大家庭,并且在人类大家庭里尽自已的责任,不然他迟早会毁灭” 《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康普生无疑是旧南方继承人,他沉迷于自己的贵族身份、家族荣誉观和南方传统道德价值观。但是旧南方的传统早已奄奄一息,旧的传统道德已然千疮百孔。为了虚幻的家族荣誉,昆丁数次陷于伦理两难的困境:为了家族名声,他附和父母的选择卖掉白痴弟弟班吉的牧场来换取去哈佛的学费,最终使弟弟沦落到精神病院;为了保持自己的贵族身份,他试图发挥自己的骑士精神,帮助迷路的小女孩,而最终却被控告调戏拐带儿童;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和南方淑女形象,他不惜慌称自己与妹妹凯蒂乱伦来掩盖凯蒂失贞的事实,对于昆丁而言,“妹妹凯蒂的贞洁已成为康普生家族道德纯洁的象征” (二)面对自我 存在主义者认为:“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在人的意志决定为善的时候,在伦理意义上才是真正自由的,恶的选择不是别的,而是一种反对其固有意志的决断,是使人变得不自由的东西。因此,个人意志必须遵循道德规律。” 《去吧,摩西》第5篇《熊》中的艾萨克·麦卡斯林被众多评论家尊称为英雄,福克纳也的确“把艾萨克塑造成一个潜在的现代主义英雄” 面对内战和一战后南方人精神的荒原,福克纳强调人自由选择的伦理道德性,在文学作品中否定和批判了那些不敢面对现实生活、逃避自我、违背伦理道德的人物;同时肯定并赞颂了那些积极面对生活、勇于面对自我、承担责任、遵循道德的高尚人物,从而希望人能突破精神的荒漠而勇敢真实地面对生活。 三、女性伦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