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诗词文的主题分类赏析 苏轼,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说到他,我们总能随口吟出他的许多脍炙 人口、 千古流传的诗词、 文章。 的确,这些诗文早已成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中丰厚的文 化养料,须臾不可分离。他是这样伟大而富有魅力,他的豪放,他的洒脱,他的忧思,他的 孤独等等, 无不吸引着读者。 那么, 他坎坷的人生在他的笔下都有着怎样的表达?笔者不揣 浅陋,试图通过解读他的人生轨迹,捕捉住他豪迈的笑容中隐藏的更深层的情感因素。 一、壮怀激烈立志报国 苏轼少有大志,小时候在家读书,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 ,说范滂“慨然有澄 清天下之志” ,后来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立即就问他的母亲程夫人: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 可见他天性中就有忠义的一面。这种报国之情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可见一斑。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 北望,射天狼。 本篇作于熙宁八年(公元 1075 年)冬。四年前,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 任, 自杭州来至北方边郡密州任知州。 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 一直要求大用 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公元 1070 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 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 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词中,苏轼自 比孙权, 表现了出猎者的英豪; 又自比魏尚, 希望被朝廷重用。 整首词昂扬奋发, 豪迈遒健, 一扫传统柔婉的词风,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二、心忧天下 与民同乐 苏轼从来就是一个好官,不管自己仕途有多坎坷,总是心忧天下,勤政爱民。在任上, 他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在徐州时治水患,在杭州时疏浚西湖,建造长堤(苏堤) 等等。老百姓的忧乐他时刻挂在心上,有文为证。 《喜雨亭记》是苏轼于嘉佑六年 (公年 1061 年 )在凤翔府任判官时所作。苏轼到凤翔府 任职的第二年,建官舍,行政事,凿池引流,美化环境,但不巧的是当地整整一个月没有下 雨,旱情显现,灾情就会是必然的结果了。大旱望云霓,百姓的忧愁是可想而知的。他和百 姓们一样盼望下雨,望眼欲穿,结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 。那么,这些雨够不够呢? “百姓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下得透,下得足,下得实在。要说好雨,喜雨, 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好雨,喜雨 ! 我们甚至可以想见与百姓们一样为了这场好雨歌之舞之足之 蹈之,欣喜若狂的情形了。事实上,这场大雨产生的欢快气氛是显而易见的: “官吏相与庆 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 ”这是一幅万民同乐官 民同欢的喜庆图啊,我们仿佛也同苏轼一起融入了庆祝喜雨的场景之中。 而《浣溪沙》是表现与民同乐的另外一首词。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 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写的是“谢雨”途中的感受。在“谢雨道上” ,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 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 “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 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 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熟悉的缫车的响 声。从响声中,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 来是一位披着 “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

文档评论(0)

星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