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马扎浅谈桌椅文化发展历程(经济毕业论文)
文档信息
主题:
关于“生活休闲”中“户外运动”的参考范文。
属性:
F-0123CV,doc格式,正文5227字。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适用:
作为文章写作的参考文献,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摘取等相关工作。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搞要 2
关键字:马扎 桌椅 文化 家具 2
二、隋唐――“胡床”以座椅的概念取替了床的属性 3
1.唐诗中的“胡床”的诗句 3
2.史书中有关“胡床”的政令 4
3.工具书中有关“胡床”的解释 4
三、宋代――中国座椅文化定型的时期 5
四、明清――中国座椅文化由鼎盛走向衰弱的时期 6
五、清末民初――近代西方座椅文化的代表“沙发”舶入中国 7
参考文献: 9
[2]清前历史文化. 辽大出版社,1998,11. 9
论文原创声明(模板) 9
论文致谢(模板) 9
正文
从马扎浅谈桌椅文化发展历程(经济毕业论文)
搞要
摘要:摘要:本文抓住了桌椅这个从国外传来的舶来品在中国本土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沉淀,与本土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着笔,刻画桌椅文化在不同时期的气质特点,折射出中华民族“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人文情怀
关键字:马扎 桌椅 文化 家具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文化史研究成为国内史学界的一个热点。大致与此同时,西方史学界也掀起一股“新文化史热”。所谓“新文化史”,说白了就是“俗”文化史。与以往严肃刻板的传统历史课题相比,新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大多视角独特,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身体发肤,到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展开历史的演绎。
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马扎”传入中国与本土“床、榻”融合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家具,包括桌椅文化历史已经很悠久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据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证大约有三千多年。从刀耕火种、蛮荒的远古到商周,人们都在地面上铺上草席或坐、或躺、或睡觉,这些统称为“床具”。自战国到汉代,出现了床、或者榻的低矮家具,这个时期的所谓“床”,就是人上去躺卧或坐的台子。规模矮小者称其为“榻”,安有四条腿。
到了汉代晚期,出现了高脚家具。当时称为“胡床”,就是带有折叠的凳子,就是今天所说的“马扎”。它是西北马背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从而床和榻的腿变高,为了上床的需要,尚需要预备脚蹬台。经三国时代到晋代,这期间坐具或床具无多大变化。
南北朝以后坐具发生较大变化。即北方的北魏建立北朝,坐具被正式化。到了统一南北朝的隋代,坐具的普及率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唐代,坐具得以广泛应用,出现规格化的家具。桌子也出现了高档次的,即出现了圆桌。宴会用的长条餐桌。椅子也出现了扶手椅、靠背椅、椭圆形凳和绣墩等。
二、隋唐――“胡床”以座椅的概念取替了床的属性
前面提到的“胡床”,典型属于桌椅家具的一种,它的由来前面已经简单的说明了,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马扎”或“折叠凳”。我们在公园常常见到老爷爷、老奶奶手拎的那种凳子。
1.唐诗中的“胡床”的诗句
谈到“胡床”,多年来,人们为诗人李白一首《静夜思》中的“床”而争论不休。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解释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的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在诸多专家学者中,马未都先生已作详细而精辟地分析:首先诗人躺在“床”上,不可能抬头望明月,也谈不到能低头思故乡。这是一般人的动作习惯所达不到的,只能说坐“床”而望月。所谓“坐”,按中华民族的习惯,则用“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形容。两千年来,亚洲地区基本上是“席地而坐”。比如日本、朝鲜、印度、尼泊尔一些东亚人,尤其是蒙古人和我国西北各民族。这一点与气候湿冷的欧洲地区不同,欧洲人受气候制约,迫使他们垂足而坐。而亚洲,特别是我国民族发源地――黄河流域,环境比较干燥,人们坐在地上完全可以忍受。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西北各民族仍保留席地而坐的习惯。我们常在电视上见到无论哈萨克人或是蒙古人都是如此。
当今,无论在沿海还是内地,在街旁、公园、广场… …人们在遛弯,或晒太阳、或乘凉,总是拎着一只马扎聊天、侃大山等,最方便不过了。其次,李白诗中“床”之所以不是现代所说的床,也可以从唐代建筑说起:唐代建筑门窗特别小,门是板门不透光,这一点从现今仅存的唐代四座建筑物便可知晓。月光几乎是进不到室内的,因此,诗人不可能在又闷又黑的屋子赏月的,而是坐在“胡床”上在外面赏月的。
我们以前对《静夜思》中的“床”的误解为今天睡觉的床,是因为我们起居方式的彻底改变。千年之后,我们大多数人知道我们民族已经彻底告别了席地而坐。古代很多名词是一词多用的,而今天很少有这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