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11 立体几何中的点面距离问题
【方法总结】
应用等体积转化法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
等体积转化法就是通过变换几何体的底面,利用几何体(主要是三棱锥)体积的不同表达形式构造方程来求解相关问题的方法,主要用于立体几何中求解点到面的距离.关键是准确把握三棱锥底面的特征,选择的底面应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底面的形状规则,即面积可求;二是底面上的高比较明显,即线面垂直关系比较直接.
【例题选讲】
[例1](2019·全国Ⅰ)如图,直四棱柱ABCD-A1B1C1D1的底面是菱形,AA1=4,AB=2,∠BAD=60°,E,M,N分别是BC,BB1,A1D的中点.
(1)证明:MN∥平面C1DE;
(2)求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
解析 (1)连接B1C,ME.因为M,E分别为BB1,BC的中点,所以ME∥B1C,且ME=eq \f(1,2)B1C.
又因为N为A1D的中点,所以ND=eq \f(1,2)A1D.由题设知A1B1綊DC,可得B1CA1D,故MEND,
因此四边形MNDE为平行四边形,所以MN∥ED.
又MN?平面C1DE,ED?平面C1DE,所以MN∥平面C1DE.
(2)过点C作C1E的垂线,垂足为H.由已知可得DE⊥BC,DE⊥C1C,
又BC∩C1C=C,BC,C1C?平面C1CE,所以DE⊥平面C1CE,
故DE⊥CH.又C1E∩DE=E,所以CH⊥平面C1DE,故CH的长即为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
由已知可得CE=1,C1C=4,所以C1E=eq \r(17),故CH=eq \f(4\r(17),17).从而点C到平面C1DE的距离为eq \f(4\r(17),17).
[例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PA=PD= eq \r(17),E为PA的中点,点F在PD上且EF⊥平面PCD,M在DC延长线上,FH∥DM,交PM于点H,且FH=1.
(1)证明:EF∥平面PBM;
(2)求点M到平面ABP的距离.
解析 (1)证明:取PB的中点G,连接EG,HG,
则EG∥AB,且EG=1,∵FH∥DM,且FH=1,又AB∥DM,∴EG∥FH,EG=FH,
即四边形EFHG为平行四边形,∴EF∥GH.
又EF?平面PBM,GH?平面PBM,∴EF∥平面PBM.
(2)∵EF⊥平面PCD,CD?平面PCD,∴EF⊥CD.
∵AD⊥CD,EF和AD显然相交,EF,AD?平面PAD,∴CD⊥平面PAD,CD?平面ABCD,
∴平面ABCD⊥平面PAD.取AD的中点O,连接PO,
∵PA=PD,∴PO⊥AD.又平面ABCD∩平面PAD=AD,PO?平面PAD,∴PO⊥平面ABCD,
∵AB∥CD,∴AB⊥平面PAD,∵PA?平面PAD,∴PA⊥AB,
在等腰三角形PAD中,PO= eq \r(PA2-AO2)= eq \r(17-1)=4.
设点M到平面ABP的距离为h,连接AM,利用等体积可得VM-ABP=VP-ABM,
即 eq \f(1,3)× eq \f(1,2)×2× eq \r(17)×h= eq \f(1,3)× eq \f(1,2)×2×2×4,∴h= eq \f(8,\r(17))= eq \f(8\r(17),17),∴点M到平面PAB的距离为 eq \f(8\r(17),17).
[例3]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为菱形,且∠ABC=60°,AB=PC=2,PA=PB=eq \r(2).
(1)求证:平面PAB⊥平面ABCD;
(2)求点D到平面APC的距离.
解析 (1)证明:取AB的中点O,连接PO,CO,(图略),
由PA=PB=eq \r(2),AB=2知△P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O⊥AB,PO=1,
由AB=BC=2,∠ABC=60°知△ABC为等边三角形,∴CO=eq \r(3).
又由PC=2得PO2+CO2=PC2,∴PO⊥CO,又AB∩CO=O,∴PO⊥平面ABC,
又PO?平面PAB,∴平面PAB⊥平面ABCD.
(2)由题知△AD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PAC为等腰三角形,设点D到平面APC的距离为h,
由VD-PAC=VP-ADC得eq \f(1,3)S△PAC·h=eq \f(1,3)S△ADC·PO.∵S△ADC=eq \f(\r(3),4)×22=eq \r(3),S△PAC=eq \f(1,2)PA·eq \r(PC2-\b\lc\(\rc\)(\a\vs4\al\co1(\f(1,2)PA))2)=eq \f(\r(7),2),
∴h=eq \f(S△ADC·PO,S△PAC)=eq \f(\r(3)×1,\f(\r(7),2))=eq \f(2\r(21),7),即点D到平面APC的距离为eq \f(2\r(2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专题10 立体几何中的面积与体积问题(解析版).docx
- 专题09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解析版).docx
- 专题08 立体几何中平行与垂直的证明问题(解析版).docx
- 专题07 立体几何中空间角的计算(解析版).docx
- 专题01 关于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的深度剖析与秒杀(解析版).docx
- 专题06 立体几何中的面积与体积问题(解析版).docx
- 专题05 立体几何中的截面问题(解析版).docx
- 专题04 立体几何中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3)(解析版).docx
- 专题03 立体几何中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2)(解析版).docx
- 专题02 立体几何中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1)(解析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