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2文档可编辑 2 2文档可编辑 1 / 100 1 / 100下君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第一讲《伤寒论》 导言 一、《伤寒论》的历史变革 《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也有人叫《伤寒卒病论》, 考“卒”字乃是“杂”字的误写。 这部书是公元196年-204年后汉人张机(字仲景)所写 的作品。 张仲景,南郡涅阳人,约生于公元150年-219年,他的事 迹汉书无传。据唐《明医录》载.“甫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 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 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典,其法简而详,非浅闻 寡见所能及。” 东汉末年,连年战争,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了疾疫流行, 死的人很多。张仲景家族是拥有两百多人口的南阳大族,在疫 情的危害下,还不到十年时间就死亡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其中 死于伤寒的则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序文中曾哀叹地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从而激发了他著书活人的志愿。为了著书济世,他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广泛地吸收了汉以前的医 学成就,并给合自己的体 会,在前人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创新。经过了辛勒的劳动和反复 的印证,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这部作品问世不久,就逍到了兵火的摧残,致使原书十六卷 残缺不全。 公元256年一 316年,西晋太医王叔和搜集了一些残存之书, 进行整理并撰次成篇,但只整理了十卷,对十六卷的原貌已不 复见。所以晋以后的《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 只载《伤 寒论》十卷,而不再称十六卷。 到了公元1065年,宋朝的治平年间,政府指令高保衡、林 亿等人校正医书,把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进上的《伤寒论》 十卷,总二十二篇,加以校正,同时梓板而颁行于世。在这个 时闻,翰林学士王沫在馆阁日,从蠹简中检得的《金匮玉函要 戈文档可编辑 戈文档可编辑 戈文档可编辑 戈文档可编辑 2 / 100 2 / 100下耄 略方论》三卷,也加以校正而刊行于世。 二、《伤寒论》是一部什么书 《伤寒杂病论》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相提并论的一部 书。自宋治平梓板简称《伤寒论》,而林亿等人又有十卷论伤寒, 六卷论杂病的说法,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伤寒,而《金 匮玉函要略方》则专论杂病,这一看法一直流传至今。 为了正确理解本书起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伤寒,什么是杂 病,以及伤寒与杂病的内在联系,方能对本书作出正确的评价。 先说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素问?热论》说:“今 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是指广义伤寒面言,及于狭 义伤寒,则只限风寒,而不包括风寒以外的其它邪气。 考《伤寒论》 的内容则是主论风寒,兼论杂病,它虽亦提 及温病等证,乃是与风寒进行鉴别,作为伤寒类证而出现。所 以,不象伤寒那样论述全面,也没有系统的治法。因此,还不 能说《伤寒论》就是讲的广义伤寒。 再说杂病.汉时对疾病的分科,尚无今日内外科之称,当 时对外感发热的急性热病,皆叫做伤寒;对伤寒以外的疾病, 包括了许多慢性病,都称之为杂病。 伤寒与杂病。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发病形式,但张仲景把它 们共揉一书之中,而相提并论的理由是和以下几个问题有关的: 1 、因伤寒单纯发病者少,而与杂病相兼者则多,故伤寒 与杂病合论则全面。 2、 人分男女,体有强弱,感邪虽一,发病则异,而且内因是变 化的根据,故辨证不明杂病,不明脏腑的寒热虚实,则亦不能 明伤寒。所以,只论伤寒,不论杂病,则不能曲尽辨证之长。 3、 有的病人先患它病,后感伤寒,内伤外感,病情杂沓,难求 一致,无法用伤寒一种发病形式而统摄诸病。 基于上述的问题,故柯韵伯对此深有体会的说:“伤寒之中最多 杂病,虚实互显,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此扼要法也” 。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伤寒论》是通过伤寒与杂病的具体 的事实,以反映它的辨证方法。也可以这样说,伤寒与杂病必 须共论,方能显示六经辨证以统摄诸病的意义。故柯韵伯又说: 2 2文档可编辑 2 2文档可编辑 3 / 100 3 / 100下竜 “盖伤寒之外皆杂病,病不能脱大经,故立六经而分司之。”反 映了六经辨证以统摄伤寒、杂病这一事实。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伤寒论》这部书言简意赅,极尽含蓄吐纳 之能事,故在辨证说理中有其潜移默化的感染力,起到了文以 载道的效果。 另外,还应看到作者在六经辨证中,只讲某经之为病,不讲 某经之伤寒,把百病兼括于六经而不能离其范围,所以它只在 六经上求根本,而不在伤寒上求枝叶,因而突出了六经辨证的 特点。 方中行也认为《伤寒论》是论病之书,非为伤寒一病而设, 这些提法,确实抓住了《伤寒论》的主要精神。 根据上述理由,说明了伤寒与杂病互相共论以阐明辨证论治之 理,本来不存在伤寒在前,杂病在后;或十卷论伤寒,六卷论 杂病的说法。学习《伤寒论》目的是在于辨证论治,绝不可降 格以求而满足于辨伤

文档评论(0)

cooldemon06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