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市建设审美意识的缺位与文化孕育
一﹑环境审美需求要是人类普遍的需求
(一)环境美学与艺术
美学属于哲学领域,它研究美的对象之规则与鉴赏主体之间关系等问题。由于我们通过有限的空间去创造或研究美的事物,因此美学研究所涉及的往往是艺术中的现象。现代艺术观和美学观已不再把艺术供奉在神龛内,对此20世纪60年代欧美一些前卫艺术家就进行过一些尝试,如波普美术(pop,以各种大众消费品进行创作)等,此后还出现一类与现实杂糅在一起的艺术作品。今天,“艺术从现实的逃离被否定﹑被拒斥﹑被摧毁;假如艺术还多少有点意味的话,那么,它必须是现实的,必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本身就是对现存生活方式的有意否定,包括否定它的全部体制﹑它的整个物质和精神文化、它的一切不道德的道德、它的被强求的行为和私下的行为、它的劳作和它的嬉戏。”①艺术走向“现实”的道路是通过“活动艺术”②﹑“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以及与自然融合的“大地艺术”等实验,向我们传递新的审美视野。艺术不可能与现实分离,也不是对现实的表面修饰。“艺术的现实化”亦即对现实的反思性“解构”,其终极目标是要达到“现实的艺术化”,即建构出全然不同的“按照美的规律塑形”(马克思)的理想现实。赋予环境(现实)以艺术形式,使其成为类似艺术品的审美对象,这是当代艺术与设计融合的一种态势。这种融合的理想产物,就是作为现实的存在形态———生活用品、环境或人工环境,可以像艺术一样具有隐喻和美感的价值,即当我们领略标志性建筑或景观(如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巴黎星型广场凯旋门、佛罗伦萨主教堂等)时,从中总能体验到特定的隐喻和美感。
(二)人类对环境审美需求的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对生活环境的建造始于实用,尤其在技术落后的远古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环境的审美是始于技术发达的近期。马克思早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考古学发现,人类最早建造自己的生活环境并不是无序的,如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姜寨村的居住区,以天然河道和人工壕沟为界形成环状区域,100余座房子分为5个建筑群,每群包括一座大房子与若干中小型房子,均朝向中心广场。③通过模型和3D数码复原,在它的实用形制中显露出一定的形式美。设计美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人类发明工具始于实用,并在技术发展下逐渐完善其“造型”。伴随着对造型“效用”的体验,人类在工具的使用过程中获得了快感,由于形式秩序伴随“效用快感”因长期连接而被固定下来,“效用快感”逐渐演化成“效用美感”,此时即便造型的“效用价值”游离于形式母体,“形式”本身也具有了美感价值。毫无疑问,人类对居住环境的审美需求与工具创造一样,其广度和深度都表现出持续增长的特点。如中国建筑从西周到春秋相继出现了瓦和有饰纹的砖以及木雕等装饰技术,这是一个审美需求从被动状态发展到主动创造的重要表征。中国古代在城市规划中比较重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审美需求,如唐代长安都城的绿化,街道两侧槐树成行排列,当时人称之为“槐衙”,而在都城中轴线的御街上的绿化则更为讲究,路中设御沟,沿沟植树,引水灌注。到了宋代,理景普及化程度很高,府县公署内设立郡圃的风气盛极一时,如当时的平江府城(今苏州)中,一府、二县(吴县、长洲县)及府属各司的衙署都设有后花园,每值时令佳节都向市民开放,以示“与民同乐”,而城郊的风景点也比唐代更加普及。①城镇居民对环境的审美需求和政府对环境美化的重视在明清以后有增无减。此外,从著名的苏美尔古城到罗马庞贝古城的考古发现,也都证明了环境审美需求是人类普遍的需求。人类对环境的审美需求,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由无意到有意,即从潜在需求到自觉追求。
二﹑城市建设中大众环境审美意识的产生
(一)环境审美意识产生的内在动因
以美学的原理去规划一个地区和城市环境是近现代产生的学科,如环境美学和景观美学。作为一门工程应用性学科,其建立也仅有百年历史,今天的成果是基于前人的铺垫。如古罗马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MariusVitraviiPollinis,公元前84-14年)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就曾提到建筑中的环境审美问题。他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在一起,在规划城市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功能,也注重环境的美化和享受。②在探寻古代城市建设成就时,我们很容易发现经济和技术的因素。如古罗马通过大量掠夺被征服地区的财富和资源为城市建设提供财源,因为建筑技术的成熟,如券拱技术和火山灰混凝土被广泛使用,它们为环境的建设和美化奠定了基础。同样,在中国北宋,建筑体系已基本成熟,作为建筑形制和工程作法的《营造法式》(宋李诫编修)已成为当时的行规,商业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里坊制,城市建设注重消防﹑交通运输﹑驿站﹑桥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年产2万吨特种石墨产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 认可准则(ISOIEC17025)测试卷及答案.docx
- 分布式光伏电站监控与运维方案.docx
- 《交互数字内容设计》课件(共十章——下).pptx VIP
- 《中华民族艺术精华》课件.pptx VIP
- 幼儿园大班绘本《跳舞吧,小雅》 优质课件.ppt VIP
- 2025浙江衢州市柯城区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招聘76人笔试备考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 VIP
- 提高护士对抢救药品知晓率PDCA案例.pdf VIP
- 220kV盘龙城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接入系统报告.doc VIP
- 2025年知识竞赛-特钢知识竞赛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