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教学课件PPT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ppt

环境心理学教学课件PPT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以前的邻里单位越熟悉,这类对熟悉环境的依恋越强烈。 上海内环线以内的一些老年居民,被迫拆迁至郊区后,会隔三差五搭公共汽车旧地重游,如事先约好般,老街坊、老邻居重聚首,或找原来熟悉的医生看看病,或寻找昔日遗迹,或一起聚餐聊天,然后才依依不舍踏上归途。年轻人称之为“阿公阿婆上班”。 对物品的依恋包括家具、祖传用品、个人收藏和其他象征物。 台湾作家李敖(1935-2018)回到故乡北京,特地去故居探望,最后写了一首诗作别:“六十年前谁识我,六十年后我识谁。信知老屋终做土,凄凉捧得片瓦回”。 很多长期甚至永远离开故乡的人都会捧一包故乡的泥土,在异乡即使闻一闻,看一眼,也会给自己带来心理慰藉。用惯的物品也是依恋对象,搬家时会带走尽量多的旧物,以便更快适应新环境。 李敖(1935-2018) 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撤离大陆前深情捧着故乡的土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第二节 城市实际问题讨论 二、重视社会网络和场所依恋 5、应对措施 场所依恋的本质是人对认同和归属的社会需要,而认同感又是归属感的基础。 我国正处于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居民的场所依恋情结给予适当的关注。 大连市区保留的旧屋 青岛对“半城街景半城海”的“八大关”进行了特殊保护,不仅保留原有街巷和建筑,且将其中一些故居改造为博物馆供人参观。 北京2010年大拆大建的同时,仍然有人坚持“有机更新”,采取“离土不离圈”的搬迁措施。 “离土不离圈”:原有居住地的学校、医疗、商业等所有设施同期安置在搬迁社区,保护原有社会网络,维持场所依恋。 在所有应对措施中,保护旧城格外重要——旧城是历史,是故事,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因为它是城市记忆的物质载体。保护旧城就是保护居民的场所依恋,保护代代传承的文化。 苏州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保留的不仅仅是白墙黛瓦、小桥流水,还有居民及其生活,名副其实的“苏州天地”。 对于记忆而言,关键性的文化符号起着重音作用:包括第一印象(入口)和边界、连续的街面和节点、特色景观、天际轮廓线、特色食品、老字号商店、百姓生活习惯、特殊的植物等。 昔日繁华区——小山 唐山交通大学校舍 震前的唐山火车站 第三代唐山火车站 唐山的记忆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第二节 城市实际问题讨论 三、城市更新和造城运动 一些决策人员假定,生活条件恶劣的居住区与各种社会弊病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于是,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住宅,即实行城市更新,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万灵良方。 这一过程必然要大量拆除或改建原有住宅,对居民实施搬迁。 典型案例:1954年美国圣路易斯市普鲁伊特-艾格住宅区 设计特点: 1、楼内设有宽敞走廊供人们交往,希望成为“既接近又安全的游戏场”; 2、墙面瓷砖易于清洁,便于擦掉涂污; 3、灯具不引人注意又不易损坏; 4、电梯和暖气特地考虑放破坏措施。 几年后该住宅区一片混乱,与决策者预期完全相反: 儿童游戏场布满碎玻璃、垃圾,楼内可闻到尿骚和恶臭,建筑窗户和玻璃破碎,住宅内帮派盛行,破坏和强劫常见。最后一再耗资改建仍回天乏力,最后在居民一片欢呼中全部炸毁(1970年)。 该案例教训: 1、妨碍聚集交往 在下层阶级聚居的邻里单位中,非正规空间,如住宅和杂货店前的零星空地等,可供居民在其中自由聚集交往,尤其为其所偏爱。 但新住宅区内,几乎不存在鼓励居民进行聚集交往的“社会向心空间”,因此无法促使居民形成某种社会秩序和网络。 2、为犯罪提供土壤 住宅区有许多供儿童藏身之所,或者易使儿童受到故意伤害和攻击的地方,成为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3、激发阶层愤慨 该区与其他社区隔绝,很容易被认为“贫穷人的住房”,建筑物中各种放破坏的灯具、暖气等,又向居民传达一种“侮辱”,使之产生“身为下贱”的愤慨,实际上挑动其去从事破坏活动。 城市更新虽是解决某些问题的手段,但对被迫拆迁居民付出的代价往往太大。近年对所谓“贫民窟”的调查发现,其真相是: 1、密度大,适于步行 2、商店和住宅区自由混合 3、高效利用再循环材料(高档住宅区根本不会去用) 4、邻居间长期相互接触的持续历史构成其团结互助,应对各种应激的凝聚力 在国内,对城市更新历来存在两种

文档评论(0)

liuxing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