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地层分析和总结.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 西山煤田古交矿区地质条件 1.3.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从东部到西部依次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 峰峰组,石炭系 中统本溪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 子组及石千峰组, 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 现根据地层出露情况结合钻孔揭露资料 由老到新简叙如下: 1.3.1.1 奥陶系中统 (0 2) 为含煤地层之基盘, 评价区东部有小面积的峰峰组地层出露, 与上履地层呈 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马家沟组 (0 2s) :钻孔揭露厚度为 60.92m,其岩性为:下部为泥灰岩、白 云质泥灰岩夹石膏层。 上部为石灰岩及白云质石灰岩, 裂隙溶洞发育、 含水性强。 峰峰组 (0 2f) :钻孔所见厚度 113.52m。按其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 (1)下段:为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夹石膏层或于层理及裂隙中充填次 生石膏。 (2) 上段:为厚层状石灰岩,质较纯,坚硬,有时夹有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 露头见到豹皮状石灰岩。 1.3.1.2. 石炭系 (C) 中统本溪组 (C2b) 以山西式铁矿和 G层铝土矿为底, 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岩层之上, 厚度变化较 大,厚 14.83 ~49.58m,平均 27.21m。按岩性本组可分为铁铝岩段和半沟段: (1) 铁铝岩段: 主要为浅灰色, 具鲕状结构、 贝壳状断口的铝土岩 (G 层铝土 ) 和黄褐色的山西式铁矿残留于奥陶系之上,厚薄不等。 (2) 半沟段:主要由灰黑色泥岩、 砂岩、砂质泥岩及 2~4 层深灰色薄层状石 灰岩组成,含 l ~3 层煤线。 上统太原组 (C3t ) 以晋祠砂岩 (K 1) 之底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 由石灰岩、泥灰岩,灰黑色泥 岩、砂质泥岩、砂岩、粉砂岩,黑色炭质泥岩和 6~ 11 层煤组成。为评价区内主 要含煤地层之一,含可采煤层 4 层,其中 8、9 号煤层为稳定煤层, 6、7 号煤为 较稳定煤层。全组厚 76.00 ~113.06m,平均 88.32m。 1.3.1.3 二叠系 (P) 下统山西组 (Pls ) 自北岔沟砂岩底 (K5 ) 至骆驼脖子砂岩 (K6) 底,与太原组连续沉积,为本评价 区另一主要含煤地层。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黑色泥岩和 8 层煤组成。 全组厚 34.35 ~88.34m,平均 63.59m。砂岩露头处多被铁质浸染,泥岩、砂质泥 岩层理不发育,多风化成菱形碎块。与太原组地层岩相区别明显。 下统下石盒子组 (Plx ) 自 K6 砂岩底至 K8 砂岩底,与下伏山西组连续沉积。在评价区的东部山坡上 广泛出露。 全组厚 79.39 ~ 183.82m,平均 129.26m。根据岩性不同可分为上下两 段: (1) 下段:自 K6 砂岩底至 K7 砂岩底。厚 29.09 ~ 106。15m,平均 68.84m。底 部 K6 砂岩为细至粗粒石英长石砂岩,泥质或钙质胶结。厚 0.80 ~20.70m,平均 6.29m,其上为灰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砂岩互层,下部夹不稳定薄煤线 及粘土泥岩。 (2) 上段:从 K7 砂岩底至 K8 砂岩底。厚 50.28 ~75.67m,平均 60.42m。以底 部黄绿、灰绿色中粗粒砂岩 (K7) 与下伏地层分开。 K7 砂岩坚硬,钙质胶结,厚 4.80 ~27.31m,平均 10.68m。其上常以灰绿、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夹 紫色、黑色泥岩。顶部有一铝质泥岩,具鲕状结构,在露头处常被风化成紫红色 或桃红色,俗称“桃花泥岩” ,是很好的辅助标志层。 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 自 K8 砂岩底至 Kl0 砂岩底,与下伏地层连

文档评论(0)

我是大神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