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读(一单元-上课用)-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要想著书立说,成为哲人,就生在先秦; 要想激扬文字,成为诗雄,就活在盛唐。;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有《论语》、《老子》和《墨子》。多为语录体,语言简朴、警策。 第二阶段:战国中叶,主要有《孟子》、《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题论文过渡。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清楚,文辞生动。 第三阶段:战国末年,主要有《荀子》、《韩非子》。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论语》如饭,最宜滋养; 《孟子》如药,最宜祓弊。 ;《孟子》选读;;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年轻时曾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他悉心钻研孔子学说,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但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均不被采纳。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 ; 孟子善辩。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 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整体感知;第一课:王好战,请以战喻;第一则: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 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孟子的论证方法;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他对孟子所举事例提出了质疑,那么孟子所举事例是否果如黄药师所言不合情理呢? ;本文为何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寓 意;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设喻、对比、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 ;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在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代里,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本文就是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谏梁襄王的情况。;《孟子见梁襄王》;3 .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 孟子见梁襄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施行仁政,反对暴力” 枯苗浡然―引领而望 用喻 水之就下―民之归附 (行仁政的结果); 整体感知 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学习选文第一则 ;追求利与取义到底会有何影响呢? ;第三则“鸡鸣而起”;文本感知; 齐宣王之问实为咄咄逼人,因为在儒家思想里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而孟子首先做一个界定: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一夫(独夫),而诛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独夫的行为不存在弑君的问题,即贼害仁义,丧失民心就可杀,与“民为贵”思想息息相通。“诛一夫”的行为,是推翻暴政的行为。 ;孟子认为怎样才可“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一、君轻民贵 二、君暴民反 三、君仁民归;

文档评论(0)

135****77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