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陶渊明.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PAGE \* Arabic 1 — 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一个真实的陶渊明 评价他是“在东晋各位名臣里头,算是气魄最大,品格最高的一个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陶茂、陶敏虽然不如曾祖陶侃位高名重,但也都做过太守一类的官。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对他影响较大,是当时有名的文士,长期做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僚佐,最后官至桓温的长史。陶渊明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自然而然地会受到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渴望长大以后能像他的先辈们一样,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同时,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助长着陶渊明建功立业的梦想。自汉朝董仲舒提倡“罢黔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入世的思想就一直占居着统治地位,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一直左右着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知识分子的命运。“学而优则仕”成为他们走向仕途,实现人生抱负的唯一准则。尽管在魏晋时期“庄老”思想盛行,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的冲击。但在那个时期陶渊明不仅像一般的文人那样学习了《庄》《老》,而且更深入地系统地学习了儒家的《六经》,并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因为“游好在六经”,使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儒家的入世思想,立志要有所作为,以至于到了晚年他依然不能忘怀:“忆我年少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翦。”(《杂诗》之五) 但另一方面,陶渊明从小性格中就潜伏着归隐田园的想 法。陶渊明虽然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但是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先后为官,尤其是其曾祖曾经显赫一时。因此,到陶渊明时即使家道衰落,但其经济状况也决不是平常百姓家庭所能相比的。这样,至少他的青少年生活应该是不用为生计所愁的。陶渊明自幼生活在宜丰,那里山川秀丽、风物宜人,虽地处僻远,却也远离战乱。因受先辈和道家超然境界的影响,他从小便养成了“性本爱丘山”的志趣。 二、中年数次出仕又归隐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在北方,自西晋灭之后,整个黄河流域便四分五裂,各少数民族形成许多割据政权,相互混战,并对南方进行威胁、骚扰。社会矛盾重重: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统治集团与人民的矛盾,特别是帝室和大士族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到陶渊明生活的时期,各种矛盾又更加复杂,并且日趋激烈。门阀士族大量兼并土地,赋税徭役连年加重,人民苦不堪言,反抗斗争不断加剧,社会动乱不安。加上各军阀之间的争权、兼并斗争,导致“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战乱使社会凋弊和荒疏,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逃世归隐成了一时的风气。 一方面因为“亲老家贫”的困窘,一方面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陶渊明于29岁那年第一次出仕江 州祭酒,但很快就因为受不了官场风气而解职归田。以后他时而归隐时而出仕,又陆续做过桓玄的僚佐、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县令之职。但都任职不久便辞官。每次为官,因为他的性格和志趣,总是与官场腐败风气、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阿谀奉承、毫无操守的现象格格不入;每次为官,都令他困惑不已,官场世界与他的人生理想发生严重的冲突。终于,在41岁时,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断然辞去彭泽县令,决定归隐田园,终老一生。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看透了这个世道的黑暗,也看透了官场的腐败,实现理想的希望随之破灭。 三、晚年心境的不平 经历了仕与隐的几番周折,陶渊明最终归居田园,然而隐居后的他又是如何糊口的呢?归隐以后,虽然陶渊明辛勤劳苦地种田,但仍常常食不果腹、饥寒交加,甚至到了叩门乞食的地步。长期贫寒,使得他过早地憔悴衰老,并且饱受病痛折磨。在饥寒交迫中,他痛苦地写道:“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古缦惝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嚣张调示庞主薄邓治中》),这几 句诗是他贫困饥寒糊口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困境已经令人十分尴尬,怎奈“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遇火》),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荣木》之一)。“徂年既流,业不增旧。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我之怀关,怛焉内疚。”(《荣木》之三)此诗作于404年,诗人闲居在家,眼见木槿花开花落,顿生“白首无成”之感概。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出:诗人感叹流年似水,转瞬即逝,却事业无成,不正充分表达了陶渊明内心的惆怅与忧虑吗?故宋代真德秀评

文档评论(0)

泰和宸风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泰和宸风文化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0211MA94GKPQ0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