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先秦儒法之理想政治及其实现途径.docx

略论先秦儒法之理想政治及其实现途径.docx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点论先秦儒法之理想政治及其 :: 实现途径 略论先秦儒法之理想政治及其实现途径 略论先秦儒法之理想政治及其实现途径 hi核心提示:秩序重建与正义追寻是春秋战国时 期的两大时代主题。儒法之理想政治是正义与秩 序高度和谐的理想政治。在现实政治层面,《 无君不可以为治”体现的秩序与“立天子以为天 下”体现的正义之间常常陷入顾此失彼、互相冲 突的困境。如何在现实政治中调适秩序与正义之 间的内在矛盾,成为儒法苦心焦思的核心话题。 儒家主张正义优先的《贤人〃政治理论。法家提 倡秩序优先的“中人”政治理论。前者属于“革 命论”,后者属于“改良论” 0 hi 本文摘自《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04期作 者:宋洪兵 原题为:秩序与正义之间 论先秦儒法之理想政治及其实现途径 65II“秩序”与“正义”均为西方语境下的两个 政治概念,相对于中国古代汉语语境而言,属于 “舶来语” o倘若抛开文化转译是否可能的争 论,单就其实质内涵分析,“秩序”与“正义” 则约略相当于先秦时期“立天子以为天下”《慎 子讨秩序问题,且聚焦于法家政治思想的分梳。 65 II E^i问-威德》的正义观念以及“国无君不可以为 治(《韩非子?难一》)的秩序情结。 E^i ■■总体而言,学界在梳理古代中国的秩序与正义 观念时,要么集中探讨正义问题,且探讨的核心 又往往体现在儒家政治观念层面,要么集中探题 在于,秩序与正义这对政治概念彼此之间存在着 一种既相济相维又内蕴对抗的悖论,秩序的重建 和维持,离不开国家和权力的参与,而国家和权 力的参与乃是一柄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有益于 正义的实现,亦可为害人间从而违背正义原则, 此即现代制度经济学所阐述的“诺斯悖论”: “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 烦。即:一方面,没有国家权力及其代理人的 介入,财产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和实施;另一 方面,国家权力的介入又常常侵犯个人的财产权 利,危及有效产权制度,同时也存在因维护某些 无效的制度而导致的制度残缺、制度失衡和经济 衰落的缺陷。准此,中国古代先哲是否也遇到类 似的“诺斯悖论” ?他们是如何处理秩序与正 义的悖论关系的?本文试以周初历史及中国传 统政治思想的主流一一先秦儒家及法家思想为 ■■ 研究对象,抛砖引玉,对上述问题做一探讨,以 就正于学界同仁。 一、秩序与正义内在张力之历史溯源 如何调适“秩序”与“正义 如何调适“秩序”与“正义”二者之间的内 在张力,自周初以来,一直都在进行理论探索, 突出表现为君主世袭时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秩序 观念与“以德配天”思想、“象贤”理论相伴随 的历史现象。 S3 ir. Ev AJi君主世袭时代也即《礼记?礼运》篇所说的 “天下为家”时代,始于禹子夏启,在此之前的 继统法实行君位推选制。从夏启至周公辅佐成王 这一时间段内,君主世袭制完成了由“兄终弟 及”、“父死子继”相维互济向“立子立嫡”转 换的历史进程,周公放弃以武王胞弟身份继承王 位的资格而转立武王之子成王的历史事实则可 视为这一转换的标志性事件。周人之所以对商人 “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并存的继统法进行 改造,代之以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有惩于商人中 丁以后“九世之乱”的历史教训,试图避免因王 位继承而造成的同室操戈和政治斗争。王国维对 A Ji 于这种旨在“息争”的政治制度的深刻内涵进 行了具有历史还原意义的阐述:“盖天下之大利 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 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后世用人之以资格也,皆 任天而不参以人,所以求定而息争也。”瞿同祖 也认为嫡长子继承制是“当时所谓圣人如周公 者为百世着想所创立的抑止紊乱及争执的方 法O IIIinIII在君位世袭时代,最好的且能最大程度避免君 位争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以一种简单有 效、便于操作且固定不变的自然法则来代替各种 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根植于自然血缘关系的嫡长 子继承制正好适应了这种理论要求。古人认为, 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公羊传》隐公元年)。在此 原则之下,天子诸侯的嫡长子继承王位的政治正 当性不在于君主的才能和德行,而在于天然的血 缘关系和身份资格,之所以实行立嫡之“家天 下”而放弃立贤之“公天下”,在王国维看来, 乃是一种两权相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古人非 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 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 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蔽将不可胜穷,而 民将无时或息也。故衡利而取重,挈害而取轻, 而定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可见, 嫡长子继承制的理论初衷在于维护政治秩序,并 最终有利于天下后世,试图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 制度构想的政治秩序内实现“以利天下后世” 的政治价值,从而实现“立天子

文档评论(0)

文档查询,农业合作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土默特左旗农特农机经销部
IP属地内蒙古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50121MA0R6LAH4P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