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读后感:山居笔记读后的感想_读后感_8502.doc

初一读后感:山居笔记读后的感想_读后感_8502.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一读后感:山居笔记读后的感想_读后感_8502 初一读后感:山居笔记读后的感想_读后感_8502 PAGE / NUMPAGES 初一读后感:山居笔记读后的感想_读后感_8502 初一读后感:山居笔记读后的感想 先前我并不曾听闻余秋雨这位在当今文坛中颇有地位的作家, 接触他的文章是一次机缘巧合。 一个同学向一向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我推荐了《千年一叹》。我虽然在文学上的造诣不深,但是我知道他的散文绝对是能让我产生共鸣, 书中的一字一句对我都是强烈的震撼。这本书绝对是真实的感受,经过整整一年拔山涉水,躬行践履,他走过了充裕着异域风情的埃及,希腊,土耳其,穿过了战乱连年的伊拉克、巴基斯坦、 伊朗,他在尼泊尔欣赏着常年冰封的喜马拉雅山在晚霞的映射下透显出的雄威。 感受着一个文明从兴盛到衰败。 按理说一个中国人应该从了解自己的家乡开始, 从而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可是我认为余秋雨他从中国出发, 最后又回到中国, 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是对一种文明的认识, 更多的是在与本土文化做比较, 这样也使随后所写的《山居笔记》就有其一定的客观性,是对我们文化 的一次较为正确的评价。而不是一再的强调我们拥有着上下 502017 年的历史,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国。 毕竟我们的文化也曾经遭遇过“焚书坑儒”、 也曾掀起过令人发指的“文字狱”, 不论是以前的文人墨客还是现在的知识分子, 我想谁都不愿意用八股文来禁锢自己的思想。我们并不希望“独尊儒术”, 哪怕是孔圣人也不愿意这样,否则怎会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说。我们希望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 在这世纪交接的时刻, 是不是应该回头看看前人 1 / 5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所留下的那一句一笔一张一本。 作为前车之鉴, 给后人留下的又岂止是精神财富,对一种文化的反思, 恰恰能创造出另一种更适合现代的文化模式。起初我并不能读懂余秋雨的散文, 因为他的思想内涵还不能让我这个小孩所理解, 但是我就是觉得他的话有道理, 是他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他通过他的笔,通过从他笔尖划过的字,把这种感受真真切切地传达给了他的读者。 我很感谢他, 是他使我这个年幼的“学者”学习到了文明的内在, 一种文明常常是由一群意识朦胧的人创造出的,而它的发展可能是经过几个或是几十个甚至更多的人慢慢地从远古文明衍变, 推敲,再由几个在某几方面有着极其重要贡献的人将他推上颠峰。而文明的衰败往往是毁在战争中, 我们不需要讨论为什么而战争,但是确实是战争加快了文明颓败的速度。 更或者就只是这种文明不在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是会有一些人走出来, 推翻它。那些保守守旧的人不愿改变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那些激进的人却试图改变现状。于是乎, 在激烈的争论过后,无论赢得胜利的是哪一方,对这种文明的摧毁是必然存在的, 有时候往往一条极小的裂缝就会导致一座大厦的坍塌。 一种文明也是一样脆弱。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武将也许可以以武力解决一些争端, 但是这一文明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的精神本质和思想。 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 也是想能从精神上诊治那些精神麻木、 空虚的人。文人能留下让人精神振奋的作品,但是许多文人不论是在生前还是在死后都生活艰难, 这是文人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 有这样一句话“吃饭是为了活着, 但活着不是为了 2 / 5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吃饭”。可是又有多少文人能摆脱生活的负担呢 ?他们有着足够的精 神食粮,却不能填饱自己的肚子。这使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只 能作为他们丰富自己, 感染他人的理想而存在。 余秋雨在他的书中写 到“越是热闹的东西越是脆弱, 这是中国老庄哲学早就阐述过的, 然 而都市的热闹去是人性的汇聚, 人性汇聚到如此密集的程度还依然脆 弱,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大悲剧”。 我喜欢余秋雨对文明的阐述, 也喜欢他的散文, 喜欢他写散文的形式, 个人的感受和思想很自然地 融入他的文章中。 他在小引中提到散文的本性。 以前老师在课堂上告 诉我们,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神聚, 而从他的文章中我才知道“诗” 和“艺”才是散文的“正本形态”。 有些批评者也许会轻巧地说: 只 要随手翻翻哪本书, 就可避免这种常识错误。 其实在散文中即便说自 己不太喜欢杨万里的诗、王羲之的字、欧阳修的文章也是允许的,这 正是散文写作的自由之处。 如果每个细节都写得准确无误, “那就只 能写论文了”。我有时觉得他的文章也有幽默之处,不是如此严肃。 也许他在写这些时, 有的只是无奈, 但是我感到的是他对那些并不能 完全理解他的文章或是不能体会散文真正内涵的人的惋惜。 我不能说 那些人是无知的,但他们却过于苛刻,他们不是在欣赏散文,不是在 感受散文,而是一味地追究散文中常识性问题, 那是他们的可悲之处, 也是可笑之处。 他们放弃了文章

文档评论(0)

183****65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