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PPT课件 广州管圆线虫.pptxVIP

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PPT课件 广州管圆线虫.ppt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五章 线虫 作 者 : 吴忠道(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制作者:湛孝东 韩仁瑞(皖南医学院) 广州管圆线虫 第九节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成虫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螺类等软体动物为中间宿主 人是非适宜宿主,常因生食含有三期幼虫的螺肉等食物而感染。三期幼虫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陈心陶(1933,1935)首先在广州的家鼠体内发现该虫 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Nomura和Lin于1944年在中国台湾省发现的 【形态】 1.成虫 线状,细长,体表具细横纹。雄虫长11~26 mm,交合伞对称,呈肾形。雌虫长17~45 mm,子宫双管型,白色,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白相间的螺旋纹。 【形态】 2.幼虫 第3期幼虫为感染期幼虫,外形呈细杆状,大小为(0.462~0.525) mm×(0.022~0.027)mm,虫体无色透明。头端稍圆,尾部顶端骤变尖细,食道比虫体长度1/2稍短。 【生活史】 终宿主 鼠类(肺动脉分支内)。 中间宿主 陆生和淡水螺类(褐云玛瑙螺、福寿螺等)、蛞蝓等。 转续宿主 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和蜗牛、鱼、虾、蟹等。 感染期 第3期幼虫。 感染途径 经口、皮肤(儿童)。 感染方式 人食入未熟的螺、蛞蝓、虾、蜗牛、蟹等,或生食了被第3期幼虫污染的蔬菜等。 【生活史】 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图 【生活史】 褐云玛瑙螺(东风螺) 福寿螺 蛞蝓 【致病与临床】 (一)致病机制 第3期幼虫侵入人体后,在体内移行,可造成对肠壁、肝脏、肺、脑的一系列机械性损伤、炎症反应及分泌物、脱落产物并导致毒性作用 最严重的是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病变可发生在大脑、脑膜,还可波及小脑,脑干和脊髓,颅神经和脊神经也可受累。主要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和脑膜脑炎 【致病与临床】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 2.颈项强直 3.恶心呕吐 4.低度或中度发热 5.感觉异常 6.视觉损害 【致病与临床】 潜伏期 潜伏期1~27天,平均约10天,症状不明显,少数病人有腹痛、腹泻。 急性期 早期多有发热、头痛、感觉异常等神经根炎症状,也可有嗜睡、昏睡等症状。轻型病例1周左右症状消失,中型或重型病例可持续半个月甚至1个月左右。 恢复期 各种症状减轻或基本好转,病人逐渐康复。极少数重病人出现持续高颅压、昏迷或脑实质定位损害的表现,预后较差。 【实验诊断】 国家颁布了《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标准(WS/T 321-2010 )》 1. 流行病学资料 近期(2个月内)进食了生的或半生的淡水螺肉、转续宿主的肉、未清洗干净的蔬菜或喝生水等。 2. 临床表现 起病较急、发热、剧烈头痛,有某种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如急性脑膜脑炎或脊髓炎或神经根炎的表现。可伴有恶心、呕吐,检查时可有颈部强直或有各种部位的皮肤感觉异常。 3.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轻至中度增多。脑脊液检查可见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实验诊断】 4. 免疫学检查 用ELISA、IFA或金标法检测血液及脑脊液中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 5. 影像学检查 MRI表现多种多样,脑、脊髓内多发长条形影或结节状强化病灶和软脑膜强化。 6. 病原学检查 从脑积液中或眼内等部位查出幼虫或成虫可确诊,但一般检出率不高。 以上1~5可作临床诊断依据。此外,本病需与病毒性脑膜脑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寄生虫病相鉴别。 【流行】 (一)流行 地理分布 广州管圆线虫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太平洋岛屿、日本和美国。中国主要在台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等地,多数呈散在分布,但也有群体暴发流行。全球已报道3000多例,中国大陆200多例。 传染源 主要为鼠类。 传播途径 人食入未熟的螺、蛞蝓、虾、蜗牛、蟹等而感染。 【流行】 (二)预防 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及蛙和蜗牛、鱼、虾、蟹等,不吃生菜,不喝生水。 对淡水螺食物要监测和管理;从事螺肉加工人员要避免污染。 加强环境卫生和灭鼠工作。 【流行】 (三)治疗 1. 治疗药物 阿苯达唑。 2. 对症治疗 颅压高者可用甘露醇降低颅压 眼部有虫者先取虫后治疗 3. 绝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极个别感染严重者有后遗症甚至死亡。

文档评论(0)

youmeu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执业医师持证人

文档随时下架,尽快下载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2月2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执业医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