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威宁苗族丧葬风俗
——张礼海
人类社会从远古走到今天,死亡从来不是一个虚幻的名词,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实实在在的恐惧。千百年来,“灵魂不死”和“祖先崇拜”的理念支配着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行动取向,使得死和由此产生的墓葬笼罩莫名的神秘面纱。墓葬形成的多样化,表明了千差万别和丰富多彩。
苗族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发生战争,“三苗”被击败,从此,“三苗”部落分崩离散。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离开“三危”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今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另一部分是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源的“三苗”后裔,其先进的部分逐渐被融合;其发展较慢的部分,商周时被称为“南蛮”。第三部分是居住汉水中下游的“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的部分逐渐发展成为楚族,建立楚国,苗族成为楚国主体居民;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今黔、湘、桂、川、鄂、豫诸省毗连山区成为今日东部、中部方言苗族先民。威宁苗族属于远古逐到“三危”的一支,据苗族学者前辈杨汉先所撰《大花苗族移入乌撒传说考》记载,大致在唐代已进入威宁、赫章等地。
苗族迁徙的离奇,是苗族丧葬文化的滥觞和繁缛,它反映着本民族人们的民族心理、社会理想、宗教信仰,不同层面记录着一定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自古以来,苗族对丧葬极为重视,礼俗隆重而繁琐,从棺木备置、守床送终、发丧成服、穴址勘造以至葬礼、葬式,均十分讲究,其丧葬形式,在历史上很复杂。古代苗族丧葬,见于记载的有洞葬、悬棺葬、土葬、树葬等数种。洞葬:即人死入棺以后,要把灵柩停放在天然的岩洞里。
悬棺葬:即人死入棺后,要把灵柩存放在悬崖绝壁的缝隙中,或在悬崖上打洞插上木桩,将灵柩横放于上。土葬:很早就有,有用棺木、也有不用棺材。葬式有顺山葬和横葬两类。横葬的传说主要流行于黔西北、黔北、川南的苗族中,习俗源于三种传说:一说,苗族的祖先来源东方,为让后人不忘祖先故土,人死后坟头向东,让其灵魂转回祖先故土;二说,人死后,其灵魂便进入到另一世界(阴间),头向东方,可使死者在阴森恐怖、暗无天日的地狱里分享点阳光的温暖;三说,是从苗族的格资尤老开始,他说:“我在世时是立着走,我死后横着行”。一直到明朝初年才逐渐改顺葬。树葬:是人死后用树皮包裹起来放挂在树上,这在《隋书.地理志》有记载,多少年来树葬已绝迹。现代苗族丧葬实行土葬,根据家庭经济条件临终到埋葬的形式和规模差异甚大,但总的过程大体相似,仅有一些小的差异。
威宁滇东北次方言大花苗丧葬风俗,从古至今,都把尊老、孝敬父母作为根本伦理来推崇,把出生、结婚、送终三件事看作人生中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要大,叫做人生三件大事要事。尊从感恩父母生育了自己,是父母的一件大喜,婚姻是人生第二件大喜事,最后把孝敬父母长辈和送终老人是人生的第三件大事。为此,苗族把古老古代的丧葬礼俗看得庄重、神秘地来操办。如果不孝敬父母长辈,将遭祖宗神灵的惩罚和族人的谴责唾骂。苗族传统的丧葬礼俗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现在的丧葬礼俗乃是解放前流行的、对旧丧礼俗经过少许简化的丧礼,主体还没有完全汉化。其丧葬风俗禁戒是:
苗族老年人去逝,忌言“死”,称“百年归天”或“老掉了”、“做客去了”;中青年夭折称“不在了”或“走那边去了”;婴幼儿死亡叫“逃了”“丢了”。老年人、长辈病重期间,孝男孝女都要认真照料护理,称为“守床送终”。人在弥留之际,落气后要将其挪至门板上,称为“停床”,所谓的“床”是门板用条板凳支起来。儿女们为老人穿好寿衣后将其摆放在床上,脚朝外,用一丈二白布(青布)盖上,然后安排四路人马给至亲好友送信,请他们来探丧,瞻谒遗容,称为报丧。报丧告知是谁去世了,什么时候入殓,什么时候告辞(上山)。入殓要请年长或长辈来装典,用香樟树枝或扁柏枝叶熬煮水洗身或用酒洗,俗称“净面”;旧古时,要给死者新打一双草鞋和麻布做一双袜子,衣裤穿着只穿单数,禁穿双和不带衣纽扣。入棺后(或上山下圹开棺时)穿的草鞋左右对调,表示“叶落归根”不会再回来扰乱人间。入棺中有的还要用把小刀在死者手指甲和脚指押上括一下,用蜂腊沾走指粉,据说这样做,可把好的留下,把不吉利的带走,不引活人魂魄。用麻布缝个小口袋装上死者生前喜食的食物放在左下侧,以作路上食用。装典盖棺前孝子给死者洗最后一次脸,表示感恩孝终,并叫请遗属和亲友瞻仰遗容,表示验看,俗称“现殓”。盖棺不钉钉封棺,以便亲友瞻谒。苗族丧葬一般不择吉日,当天即可安葬,通常是三天安葬。在停丧过程中,有少数姓氏,停丧一天须得宰杀一只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