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发展历程.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发展历程 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两个时期有联系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始创阶段。五四运动前后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以对传统旧戏的批判和对西方话剧创作及理论的介绍,推动了现代话剧运动的开展。《新青年》1918年6月出版了“易卜生专号”,发表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罗家伦和胡适合译的《玩偶之家》等名剧,集中介绍这位被称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理论、生平和创作,造成一个影响巨大的易卜生热,使问题剧几乎称为当时话剧创作的唯一样式,而且还波及到小说界,促进问题小说的热潮形成,称为新文学之一。尽管是这样的对旧戏的批判,尽管其中有绝对否定旧戏的观点,但它为话剧的发展廓清了道路,使现代话剧在斗争中得以确立和生存。 中国现代话剧运动与创作一开始就有反对封建思想传统的束缚,反对以戏剧为游戏人生的工具,坚持戏剧创作与演出同社会人生的密切联系,使现代话剧在它的诞生期就表现出生气勃勃的积极趋向。1921年, 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人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戏剧》月刊,这个刊物的同人在宣言中提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视戏剧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担负社会教育的任务。接着成立了上海戏剧协社,欧阳予倩、洪深等于1922年后陆续加入,他们同样主张“戏剧是艺术,不是浅薄的娱乐”,“我们要从戏剧里面认识人生”(欧阳予倩《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并重视写实主义的戏剧,积极开展演剧活动,为中国话剧从业余跨向职业化奠定了基础。20年代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和朱穰丞领导的辛酉剧社,在“五卅”和北伐时期克服了前期的某些唯美主义色彩,在自己的剧作中大多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浪漫主义色彩剧作的产生为“五四”时期的戏剧文学带来了多姿的色彩。田汉与郭沫若以“诗人”的身份创作的剧本,田汉于1920年发表的《梵婀嶙与蔷薇》、《三叶集》介绍和讨论了欧洲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戏剧。郭沫若早期诗剧如《女神之再生》所表现出来的诗 意,于1923年至1925年所作《卓文君》、《王昭君》、《聂?I》人物系列历史剧,通过对三个叛逆女性的故事与性格描绘,对封建礼教进行了猛烈攻击,开拓了中国现代话剧中历史剧的独特天地,表现出与当时风行一时的问题剧完全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发展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激起了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 。1929年10月成立上海艺术剧社,在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8月,各家社团相继联合成立上海剧团联合会,简称“剧联”,是30年代最有声势的左翼文艺运动。“九一八”以后,又有“国防戏剧”的提倡。1936年,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剧联”自动解散。 许多作者以广泛的生活阅历和多样的艺术探索进行创作,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同前一阶段相比较,在主题的开掘和题材的扩大方面,都有大幅度的跃进,更多更好地展现出时代性。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秋瑾传》、《赛金花》等一鸣惊人的具有左翼思想的剧作。曹禺1934年发表了震动剧坛的《雷雨》,是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真正成熟的一个悲剧,第二年又创作了《日出》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真实写照,都是通过家庭的悲剧或社会的悲剧,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上透视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下层人民的痛苦与悲惨,其中不仅显示了剧作家向更深的社会题材开掘的努力,也标志中国话剧创作新阶段的到来。 这个时期的剧作家对多种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少剧作家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而不过分追求情节或故事的新奇。如曹禺的深沉,田汉的热烈,夏衍的朴实,洪深的执著,都为话剧风格的多样化做出了有益的探求。这个阶段戏剧创作队伍更加扩大,作品质量普遍提高。剧坛上除田汉、洪深等,又涌现出曹禺、夏衍、于伶等著名剧作家。他们一些优秀作品的产生标志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日臻成熟。 (三)成熟阶段。(1937~1949)在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上海戏剧界立即组成中国剧作者协会,推举尤兢(于伶)、夏衍、洪深、陈白尘、宋之的、阿英等16人创作《保卫卢沟桥》,于8月7日正式公演,获得空前强烈的反响,以此揭开了抗战戏剧之序幕。1937 年底,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明确宣告:要让戏剧“走向血肉相搏的民族战场”,并从而使“戏剧艺术获得新的生命”。1941至1942年,在重庆等地掀起上演借古证今的历史剧高潮。尤以郭沫若为代表,他写了6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19

文档评论(0)

亦起学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湖北亦贤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1023MA4F181CX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