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阳春三中 吴秋萍
一.教学目标 二.(一) 知识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 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大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3. 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二) 能力目标
1. 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2.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 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必然的;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操作思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 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四)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 通过历史短剧表演和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二、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了解20 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百年,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
东、邓小平。让学生明确辛亥革命在近代前期表现为三个层次的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在三个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和20世纪三次巨变中所处的地位,增强学生宏观的历史感。(几张图片循环播放)上课铃响,打出本课标题。 (二)导入:
以电影《十月围城》、《男儿当志强》里面孙中山的场景引入,引出孙中山其人。学生对于孙山的认知。(图中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么多人帮他?) 《十月围城》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通过欣赏大屏幕,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今天,我们来学习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巨变,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三) 讲授新课
1、历史背景: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 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 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维新变法运动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已经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以后的中国该何去何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以农民为代表的反帝反专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以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维新变法运动都以失败告终,中国需要一剂猛药,这个猛药就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
通过一段历史材料,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由学生回答。国内矛盾,经济发展是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推动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革命的伟大力量
2、革命的酝酿: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近二十年的较长过程,进行历史时空的动态研究才是历史思维的高级形式。辛亥革命的酝酿从经济发展到阶级的强大、从思想理论的提出到组织的建立、从人民的斗争到革命党的起义,环环相扣,一度前行,节奏很快。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这让我想起了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喊。老师现在已经很难体到这种呼喊的责任感,但是仍然为他们这种为国为民的精神所叹服。由于在1895年兴中会准备起义,
地下工作没做好,事情泄漏了,孙中山就被迫流亡海外。在海外辗转于日本、美国等地方继续宣传革命,筹集款项,发展革命力量。书本上提到“随着形势的变化”,老师要问了,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结合前面所学的东西。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末新政的骗局,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些都促成了王国灭种的威胁与救亡图存的迫切,等这些变化。这些是显而易见的变化,从隐形的层面,的变化,大家可否有所察觉?这些都是政治风云吧,可以想想其他方面的、比如说从经济层面,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注意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等上政治舞台,不断成长壮大,有实力了。从思想上,违心变法虽然从政治上宣告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