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 总结课件.pptVIP

【岳麓版】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 总结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 历史 单元总结 问题整合 通史坐标 学科素养 学科前沿 通史坐标 强化时间 把握趋势 问题整合 纵向连线 横向对比 中西对比: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点。 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逐步开放 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 以工业为核心,涉及金融、农业、社会福利等领域 内容 改革开放前,“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 新经济政策实施前国内外敌人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出现了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政前美国遭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受损严重 背景 不 同 点 (1)背景: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2)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4)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同点 中国改革开放 苏俄(联)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1)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生产方式 启示 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人民的生活从温饱向基本小康的转变 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经济恢复,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结果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国家干预经济 特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 在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实施缓和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 性质 ——史料实证 学科素养 突破方法 提高素养 【典型例题】 (2016·全国Ⅰ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思维过程】 1.明立意:本题通过画像砖中体现的农事劳作情况,考查学生对当时生产关系的判断,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2.用所学:汉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即地主田庄。 3.获信息:题干时间为“汉代”,画像砖表明此时实行集体劳作。据所学可知,汉代随着土地的日益集中,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即田庄,D项正确。“个体农户”与图片中的集体耕作不符,排除A项。精耕细作体现在农具、生产程序的改进等方面,材料体现不出,排除B项。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C项中“土地公有制”表述错误。 答案:D 【方法讲解】 史料实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重要能力的体现。 1.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2.要求 (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针对训练】 1.(2017·辽宁抚顺调研)刘继峰《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由此可知斯大林模式(  ) A.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B.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 C.是普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 D.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A 从“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可知,斯大林模式是符合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故A项正确;斯大林模式建立之初促进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但在后期没有随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适时改革,从而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B项仅指出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不够全面,故错误;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忽视市场经济的作用,不适合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不是普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故C项错

文档评论(0)

卡法森林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20024141000030
认证主体深圳市尹龙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ATBK8X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