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咸阳城东楼》阅读答案及赏析.docVIP

许浑《咸阳城东楼》阅读答案及赏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许浑《咸阳城东楼》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PAGE / NUMPAGES 许浑《咸阳城东楼》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许浑《咸阳城东楼》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纪,故国东渭水流③。 说明⑴此诗大概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 849 年)任督查御史的时候所写。⑵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⑶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 剖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6 分) 《诗境浅说》评“山雨欲风满楼”堪称“绝妙好词” ,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5 分) 参照答案 ⑴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确立全诗的感情基调。 以“愁”开篇,后来交待“愁”的缘故(用首句引出下文感情的抒发) 。 “山雨欲风满楼”是全诗的警语。周围的群山雨意越越浓,大雨马上到,城楼上已经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马上临的情形, 使读者忧如身临其境。 作者正确地抓住了暴雨到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色。 可是作者其实不只是只 1 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括着此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对着崩溃在即的危机。 社会也到了大改动的前夜。 这类社会大改动的征兆,已经反应得极为显然。 也是出现了“山雨欲风满楼” 的场面。因此作者才写出这个归纳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 因为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改动拥有某些共性特色, 因此这类比喻的含义就比较简单理解,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代在很多场合引说明社会大改动马上到的某种征兆。 赏析: 《咸阳城东楼》是唐朝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动,又以绿芜、黄叶来衬着,勾画出一个冷清悲凉的境界,借秦苑、汉宫的荒弃,抒发了对家国衰落的无穷感触。全诗情形交融,景中寓情,诗人经过对光景的描绘,给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表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表现丰富的生活经验, 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虑。景新奇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凄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此诗大概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 849 年)任督查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特别凋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季的夜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赏识景色,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此诗首联扣习题,抒怀写景。“蒹葭”,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想念思绪。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 2 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竟然略类江南。万 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示触发诗人感情时间之短瞬, “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一个“愁”字,确立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凄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夜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 暮色苍莽,一轮红日渐薄远山,斜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忧如凑近 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地冷风崛起,咸阳西楼登 时洗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光景的摹仿, 也是对唐王朝每况愈下, 危机四伏的衰落形势的形象化勾画, 它淋漓 尽致而又形象着迷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切原由。云起日沉, 雨来风满,动感清楚;“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要 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氛围,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联合:山雨将到,鸟雀仓促逃入遍地绿芜、 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 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 但早已无影无踪的 “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现在绿芜遍地, 黄叶满林;惟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仍旧如故。历史的演进,王 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 把诗人的愁怨从 “万里” 推向“千古”, 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但是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触道:羁旅过客仍是不要索问 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此次来故国咸阳,连旧址都寻不着,只有渭 水还像往日同样长流不只而已。 “莫问”二字,其实不是告诫之辞 ,实 3 乃令人考虑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衰颓的自然光景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一个“流”字,则示意出颓势难救的惋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情形 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虑和感古伤今的悲凉, 委宛委宛,令人伤感。 4

文档评论(0)

138****4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