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考点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ppt

【岳麓版】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考点2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观点二 某些决策方式也具有一定开明性。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叫做“敕”,但是这个“敕”其实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的中书舍人,皇帝在敕令发布前“画敕”即同意,此后敕令还需经过门下省给事中审核,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由此可见,唐朝皇帝下发一道命令的审核程序如此严密和复杂,也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中国古代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民主,但可以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 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 教材补缺 角度一 汉朝官僚体制的特点 【典例1】 (2015·全国Ⅰ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试题定位】 本题考查考生对西汉政治特点的分析归纳能力。从考后的抽样数据看,正确选择C项的考生只有17%,而错选A项的考生占到71%,可以说排除A项是考生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其实,如果考生能够充分利用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很容易排除A项的。 【试题分析】 (1)材料中的外戚在皇帝年幼时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就是丞相,他们如何抑制相权? (2)皇帝年幼,一般太后垂帘听政,皇帝不能亲政,如何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3)材料中既有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又有封侯的权利,被封的诸侯一般在地方,不能抑制相权,A项显然不能反映“外戚封侯”的信息,属于以偏 概全。 (4)B、D两项都比较容易排除,外戚属于外姓,不是“家人”,不是刘姓,也不能反映“家天下”的观念,B、D两项错误。 答案:C 【教材补缺】 汉朝政治的特点 “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4)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角度二 科举制的社会影响 【典例2】 (2016·全国卷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试题定位】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属教材主干知识。 【试题分析】 科举选官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官员的文化素质与个人能力是两个概念,A项错误。科举制下以考试成绩论成败,对官员道德水平不够重视,B项错误。世家子弟可以通过科举、恩荫等途径入仕,C项错误。 答案:D 角度三 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典例3】 (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试题定位】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重史的传统。 【试题分析】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重史的传统有利于封建皇帝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史官有秉笔直书的,也有寡廉鲜耻之徒,并不一定全部真实可信,因此,B项的“全都真实可信”,C项的“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都是绝对化的表述,B、C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宋太祖“不乐”是因为不“容易行事”,并非史书记录其真实的言行,D项错误。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重史传统,不仅仅宋代独有,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设立史官,系统整理前朝历史,也负责记录本朝的大事,作为皇帝治国的参考,因此,中国形成了系统的史学体系,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

文档评论(0)

缤纷生活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2000055000022
认证主体深圳市宸艺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CDT06T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