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阶段历史备考中的思考1、学的问题-——基础知识:全面、系统要点.ppt

最后阶段历史备考中的思考1、学的问题-——基础知识:全面、系统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最后阶段历史备考中的思考 1、学的问题 ——基础知识:全面、系统(学生缺乏通史知识,影响主干知识的把握)、牢固、准确。 2、思的问题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命题形式多为“提供材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并不是一味追求知识的难度和深度,注重对历史思维能力的问题考试。 3、用的问题 ——省时、高效、准确作答,加强“临门一脚”功夫的规范性的训练和方法指导。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一点 四十五分。 历史与生活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一点 四十五分。 设置本专题备考的分析 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的本身。” 高考强调学以致用,以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同时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也是社会热点;有关社会生活的命题在高考试题中所占份量较大。 历史研究的根本使命,就是研究人、了解人的最真切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被视为构成人类文明基础的最基本要素。 ——人类的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生活观念、社会习俗等状况、特征)与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思想文化活动等各种文明要素有着长期的、相互的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复习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一点 四十五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复习 时代、时期 物质生活、思维方式的状况 生活特征 原因分析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罗马 近代中国 近代世界 现代世界 现代中国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一点 四十五分。 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包括物质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和思维方式(观念、风尚、习俗等) 5、自然地理环境 主要因素 1、政治 2、经济 3、科技 4、思想文化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一点 四十五分。 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包括物质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和思维方式(观念、风尚、习俗等) 1、政治 ?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等(社会生活的交融) ?国家制度或政治体制 ?重大历史变革(社会改革、运动、革命) ?两次世界大战(灾难、客观催生) ?殖民侵略(“破坏性、建设性”) 2、经济(科技) ?经济形态、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及其调整; ?技术革新:自然科学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科学技术“双刃剑”; ?对外交往或世界联系加强(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等)。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一点 四十五分。 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包括物质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和思维方式(观念、风尚、习俗等) 3、思想文化 ?传统主流文化或传统观念 ?宗教信仰 ?教育及其教育制度 ?思想启蒙运动或思想解放运动 ?自然科学与人文等。 4、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制约社会生活和孕育生活; ?地域特色:大陆文明、海洋文明等。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一点 四十五分。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垦种田。) ——蔡尚思《中国科举史话》 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分析:为什么汉朝时期“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成为社会风尚? ?汉朝的选官制度或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度——举孝廉(孝子廉吏)。 ?经济根源: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自然经济下的家庭构成社会。 ?政治因素:吸取秦亡教训;孝廉符合封建伦理道德和儒学统治思想。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一点 四十五分。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钱穆先生称唐以后的社会为“科举的社会”。 “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时”;有记载说“进士(考士人的诗赋造诣)为时所尚久矣”,由于“由此出者,终身为闻人,故争名常切”。于是出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状况。 ——选自李肇《唐国史补》 (2)为什么唐朝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或者“进士为时所尚久矣”——好学读书风尚? ?政治:唐代为维护专制主义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相对客观公正考试方式。为庶民参与治政开辟了更为宽广的道路 ?经济:工商业相对弱小、小农经济发达的社会,入仕从政似乎是读书人实现抱负的惟一出路。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一

文档评论(0)

cindy8106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