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衡针灸真人穴位图; 临床常见平衡穴位介绍 临床常见平衡穴位共38个。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 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 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 脊背部平衡穴位4个, 下肢部平衡穴位11个。;现分为三组介绍; 一、颈肩腰背痛穴组;定位: 此穴位于手背部, 握拳, 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 指掌关节前凹陷中。局解: 在第四掌骨间背侧集中, 布有第四掌背动脉, 皮下有手臂静脉网, 和尺神经手背支 (指背神经), 和指掌侧固有神经。取穴标准: 交叉取穴针刺特点: 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掌侧固有神经出现针感为宜。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法针感: 局部出现酸麻胀感。功效: 疏筋活血, 清咽利喉, 消炎止痛退热, 调整神经。;主治: 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症、颈肩肌腱炎、颈性头痛、颈性眩晕, 临床还能够诊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足底痛。按语: 是以穴位功效命名一个特定穴位, 以诊疗颈椎病为主, 其以中老年为多发病, 病因关键为生理性衰老。所以为巩固疗效, 降低环境诱发原因, 避免局部受凉, 颈部不要锻炼, 不要人为加大运动, 以促进局部炎症吸收 。歌诀: 颈痛液门透中渚, 指背神经交叉取, 颈部病变与落枕, 肋间坐骨痛可取。;(二)肩背穴;定位: 位于尾骨旁开2寸。解剖: 布有臀大肌, 梨状肌下缘, 股二头肌, 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 臀下神经, 坐骨神经。取穴标准: 交叉取穴特点: 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针感为宜。针感: 放射性麻胀感为宜。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 待出现对应针感后即可出针。功效: 消炎止痛, 调整神经, 祛风湿, 疏通经络, 醒脑开窍, 镇静安神。;主治: 颈肩综合症、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 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症性昏厥 、偏瘫、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按语: 因取穴不方便, 临床上以肩痛穴替换。歌诀: 肩背尾骨外二寸, 坐骨神干交叉值。 颈肩筋膜综合症, 偏瘫癫痫癔症分。;(三)肘痛穴(膝眼);定位: 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凹陷中。解剖: 在膝关节韧带两侧, 有膝关节动静脉网, 布有神经前皮脂及肌支。取穴标准: 交叉取穴。针刺特点: 以针刺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后出现针感为宜。针感: 局部针感。针刺方法: 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不提插, , 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功效: 消炎止痛, 活血化淤, 痛经活络, 理气止痛。;主治: 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肘关节疼痛, 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按语: 在取穴标准上, 内上髁炎取外侧肘痛穴, 外上髁炎取内测肘痛穴。另外, 上肢臀痛穴亦可诊疗肘关节病变, 临床疗效相同。故临床用之极少。歌诀: 肘痛穴为膝双眼, 肘部损伤病变选, 交叉取穴股前支, 膝部病变对应点。;(四)肩痛穴(肩周穴, 中平穴);定位: 位于足三里下2寸, 偏于腓侧2寸解剖: 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 深层为腓骨短肌, 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针刺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 显著得针感为宜。针感: 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 足趾和踝关节传导。针刺方法: 3寸毫针直刺1寸左右针刺手法: 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功效: 消炎止痛, 降压, 醒脑, 扩张血管, 调整内脏, 调整胃肠, 内分泌。;主治: 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精神分裂症。按语: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效命名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关键用于肩关节, 内脏病变为主。 尤其对于冠心病, 心绞痛, 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代表穴位, 也是开始研究第一个穴位。研究时间最长, 诊疗病人穴位最多, 用途最广泛, 疗效更为理想, 治愈率98%, 一针治愈率11%, 穴位名称前后经历了肩周穴, 中平穴, 肩痛穴三个阶段。;歌诀: 肩痛穴称中平穴, 外丘一寸偏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 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瘫, 降压腰痛与昏厥。 ;(五)腕痛穴(光明穴);;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 外侧旁开1寸处。解剖: 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腓浅神经, 深层腓深神经 取穴标准: 交叉取穴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针感为宜。针感: 不足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手法: 滞针手法功效: 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整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 滋肾壮阳。;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