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历史_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素养目标:1、能够从儒、道、佛三教并存竞争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角度认识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明确儒学主流地位虽受到冲击,但其主导地位最为稳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概括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及其特点,理解文艺及科技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能够以佛教文化的传播为线索,概述魏晋至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之盛,认识国家的开放政策是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力。(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提问: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学生回答导入,三国至隋唐时期不仅在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方面创新与发展,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今天我们学习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二、新课教学 (一)思想宗教 1、佛教大显 展示材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外来宗教,创自古代印度。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武后载初元年,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后是弥勒菩萨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 学生阅读课本及课件材料和直观图片,概括佛教发展,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武则天:形成不同的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展示反佛材料: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概括反佛斗争的原因及表现 2、道教流行 展示材料及图片: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君,极崇道教。高祖武德三年,晋州人吉善行于羊角山,见白衣老父,呼善行谓曰:“为吾语唐天子,吾是老君,即汝祖也。今年无贼,天下太平。”高祖即遣使致祭,立庙于其地,遂改浮山县为神山县,拜善行为朝散大夫。 高宗……追尊(老君)为玄元皇帝。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师生共同概括道教发展 东汉末:兴起 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儒学浮沉 学生思考回答,春秋战国以来,儒学的发展概况。 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成为蔚然大宗。 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遭受重创。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正统地位,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展示三教交融图片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展示材料: 【道统论】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原道》 【斥佛老】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谏迎佛骨表》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原道》 4、魏晋玄学 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曹操《观沧海》《短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 田园诗 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 骈文 庾信《哀江南赋》吴均《与朱元思书》 民歌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唐朝 初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盛唐 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水诗 孟浩然《春晓》 王维《终南别业》 “诗仙” 李白 《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圣” 杜甫 “三吏”“三别” 中唐 白居易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