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经济是如何管理.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寺院经济是如何管理 寺院经济是如何管理 PAGE PAGE / NUMPAGESPAGE10 寺院经济是如何管理 PAGE 寺院经济模式研究 纪华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主任;何方耀,华 南农业大学宗教与文化沟通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跟着党和国家宗教崇奉自由政策的贯彻和实行, 我国的佛教文化和寺院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汉传佛教寺院经济从空白 到恢复,逐渐走向繁华,寺院数目已达 3万多所,很多寺院已经基本具备 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模式,为佛教的全面发展确立了基础。与此同时,汉 传佛教寺院亦踊跃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道场建设、组织制度建设、 道风建设、佛学院教育、社会弘法和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获得了很 大成绩,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寺院经济模式的巨大的变化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过长期间与儒、道等中国固有文化的碰 撞、融合和互相汲取,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汉传佛教传统。 古代的印度, 寺院一般没有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性活动,其生计运作基本依赖官府及信众的恩赐捐赠。但佛教传入中国此后,因为宗教传统、民族习惯及社会民俗的变化,寺院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禅宗森林制度盛行以后,一 改印度托钵乞食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新禅风。禅宗寺院外,一般寺院经济也由纯真的外来恩赐捐赠,渐渐增添 了寺院自己的生产和经营,形成了新的寺院经济模式。古代佛教寺院以地租为主,唐宋期间还形成了栽种、浴室、碾硙、邸店、借贷等众多经营方式,因为寺院经营往常能够宽免赋税,有时寺院经济过于膨胀甚至会对国家经济产生影响而遭致打击,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即有经济方面的原由。明清此后,寺院经济以恩赐捐赠和地租为主,清末“庙产兴学”运动以前江南和岭南地域的佛教名刹常常拥有丰厚的庙产,如镇江定慧寺有 土地万亩,金山寺有良田数千亩,常州天宁寺亦有寺田8500亩,广州的光孝寺、大佛寺、长寿寺都拥有走过5千余的肥田沃壤。又如武汉归元禅寺 创立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清朝200多年间,共有信徒布施白银2900余两、黄金10余两购买了19处地产,寺院自己则花销白银210两购买了3处田产,所以田租收入是该寺最重要的收入根源。除通都大邑的名 山古庙以外,一般乡村寺庵则靠经忏佛事超度亡灵等以保持生计。但整体上,历史上的汉传佛教寺院均有恒产,有固定的经济根源,因为有着雄厚的寺院经济基础,汉传佛教寺院秉着大乘菩萨精神,踊跃实践慈善利他精神,致力于赈灾济困,创办各项慈善公益事业,为服务社会发挥了独到的作用,表现了佛教寺院经济取之于社会并回馈于社会的传统。 清末“庙产兴学”运动给佛教寺庙经济以深重打击,民国期间的动乱 和战乱更使各地寺庙经济一败涂地。新中国成立此后,作为佛教生计与发 展基础的寺院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51年土地改革运动,寺院田产按 土改法从头分派,寺院经济由传统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地租、庄园经济模式 向现代经营行的转变,除部分山区寺院经营林场、果园(如苏州灵岩山寺)和农场(如江西云居山、广东云门寺)外,多半寺院创办了毛巾厂、麻袋 厂、服饰加工厂以及火葬场等,基本实现了自养。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 开宗教工作会谈会,开启了党在宗教工作领域拨乱反正的历史进度。1982年中共中央印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期间宗教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基本政策》,是党和政府宗教崇奉自由政策全面恢复的标记。1991年党中央提出了指引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至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党的宗教工 作基本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崇奉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踊跃指引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等内容。中共十七大、十八多半重申仔细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目标,促使宗教关系和睦协调,发挥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民众在促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踊跃作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民众在促使文化繁华发展中的踊跃作用。 改革开放此后,门票经济成为汉传佛教寺院重要的形式。汉传佛教寺院门票问题有其历史原由,“文革”期间,有些有历史影响的寺院由文物局或园林部门等管理,开始收取门票以供旅行观光。“文革”结束后,跟着党的宗教崇奉自由政策的落实,这些寺院在恢复宗教活动场所后,为了实现“自养”,持续收取门票,其余一些寺院因处于旅行景色区等诸多原由也接踵开始收门票。除门票收入外,信徒布施(寺院设善事箱、殿堂佛像修筑 化缘等)、宗教法事活动(以朝暮两堂功课随堂延生和超度佛事为主,也有大型的水陆法会等)、以及寺院经营活动等(包含素菜馆、佛经及法物流通处、卖香烛等)。 目前,我国寺院已有 3万多所,在不一样的寺院中经济状况大不同样。 都市中寺院、佛教名刹与名胜道场以门票、寺院经营、佛事活动及信徒布 施为主,经

文档评论(0)

132****24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