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文化村镇特色风貌保护策略
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特色风貌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反映了我国历
史进程中的民俗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和宝贵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我
国各民族优秀传统品质,涉及到哲学思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历史文化村镇的建设中,保护好其独特的传统特色风貌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一、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的迫切性
(一)传统村落大量减少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历史积淀深厚、文
化个性鲜明。中国村庄现有约 60 万个,传统村落仅占 1%,约 5000 个
左右。这些村落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就在于传统村落具有浓郁的历史
风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布局的人文景观、姿彩纷呈的民族
特色,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在城市化、新农村建设
进程中,我国传统村落持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
尤其近年来传统村落大量消失。 2000 年时,我国拥有 360 万个自然村,
但到 2010 年变成了 270 万, 10 年间消失了 90 万个自然村,令人触目
惊心。 2009 年至 2010 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20 个课题组 267 人
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 17 个省 113 个县的 902 个
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综合性复查。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
据显示: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
2004 年总数为 9707 个,至 2010 年仅存 5709 个,平均每年递减 7.3%,
每天消亡 1.6 个传统村落。
(二)特色危机成为共性问题历史文化村镇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
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
“活化石”和“博物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
的精神家园。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约有 40 多万处,其中近 7 万多处各级
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半数以上分布在农村乡镇;还有 1300 多项国家级
“非遗”和 7000 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多数都在传统村落里;
少数民族的“非遗”更是全部在传统村落中。伴随着“农业现代化、
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
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持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
性”的破坏。目前,“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正成为
共性问题。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从 2003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择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能较完
整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特色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分期
分批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4 年 2 月 19 日
公布第六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数量达到 528 个,其中名镇
252 个,名村 276 个,分布范围覆盖了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三)民族传统文化淡化消失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是不可
再生的宝贵资源,一旦被破坏很难进行恢复。历史文化村镇建设中对
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护,能够有效地保护乡村文化,使得当地居民对村
镇有亲切感、归属感,使整个村镇的居民具有凝聚力,为家乡的发展、
历史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
传统特色风貌保护没有形成规模的管理模式,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传
统文化正在淡化,乃至消失。
二、历史文化村镇传统特色风貌保护内容
(一)历史文化村镇传统风貌的地域特色一些历史文化村镇因为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传统风貌和形态,主要指物质要素在
空间上的布置形态,村镇地形的形成、布局以及交通组织功能的分区
等。村镇独特的形态的形成主要由两个方面,首先是村镇地域的影响,
其次就是受到社会传统格局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在村镇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