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细菌感染及其致病性2018年3月67日.pptx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大学医学部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微生物的感染与宿主的免疫Infection of and Immunity to microbe 鲁凤民 教授微生物学系 病理楼328室lu.fengmin物性致病因子 (Biological pathogen)能引起人发病的各种微生物与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统称为生物性致病因子。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各种寄生虫,等。广义上,每一种微生物都是潜在的生物致病因子,只是致病条件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按类别统计:甲类传染病 鼠疫报告发病1例,死亡1人,霍乱报告发病14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为0.0010/10万,较2016年下降50.00%。乙类传染病 共报告发病3064058例,死亡19641人,报告发病率为222.06/10万,报告死亡率为1.42/10万,较2016年报告发病率上升3.64%,报告死亡率上升8.59%。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2.78%;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8.8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来源:国家卫计委疾控局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按类别统计:丙类传染病 共报告发病3966806例,死亡154人,报告发病率为287.48/10万,报告死亡率为0.011/10万,分别较2016年下降1.18%和42.86%。?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9.79%;报告死亡数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100.00%。丝虫病无发病、死亡报告来源:国家卫计委疾控局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按传播途径统计:肠道传染病 发病187346例,死亡33人,报告发病率为13.58/10万,较2016年下降9.73%,报告死亡率为0.0024/10万,较2016年上升14.29%。呼吸道传染病 发病926600例,死亡3106人,报告发病率为67.15/10万,报告死亡率为0.23/10万,分别较2016年下降0.62%和上升20.12%。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发病61775例,死亡658人,报告发病率为4.48/10万,报告死亡率为0.048/10万,分别较2016年下降8.08%和7.74%。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发病1888259例,死亡15842人,报告发病率为136.85/10万,报告死亡率为1.15/10万,分别较2016年上升6.76%和7.37%。来源:国家卫计委疾控局2017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统计表 部分)来源:国家卫计委疾控局感染性疾病 (infectious and communicable disease) 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疾病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微生物致病性(pathogenicity) 微生物和(或)其代谢产物进入人体后引起人体发病的能力。微生物致病性的强弱,称毒力 (virulence)。毒力 不同微生物的毒力不同,取决于其 侵袭力(invasiveness) 产毒性(toxigenicity)。 微生物的数量(dose of microbe) 半数感染量 (median infectious dose,ID50) 半数致死量 (median lethal dose,LD50)宿主因素(Host factor)宿主因素:免疫(immunity) 机体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外源性抗原,维持体内的生理平衡的防御能力。 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北京大学医学部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细菌感染及其致病性Bacterial infection and its pathogenicity细菌的寄生—共生与感染Parasitism-coexistence and infection自养菌(Autotroph)异养菌(Heterotroph) 腐生菌 (Saprophyte) 寄生菌 (Parasite) 共生(Coexistence)与感染(infection) 致病菌 (Pathogenic bacterium, Pathogen) 细菌

文档评论(0)

159****96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4405214200002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