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故居 [肖劲光-从“旱鸭子”到海军司令].docxVIP

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故居 [肖劲光-从“旱鸭子”到海军司令].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故居 [肖劲光:从“旱鸭子”到海军司令] 肖劲光一生中有很多角色。在毛主席眼里,他是永远的海军总司令;在无数海军官兵的眼里,他是镇守中国海防三十年的威严将军;在军事学家眼里,他组建的3支舰队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有海无防的局面。 他被毛泽东称赞为“我党科班出身的第一个学军事的军事家”、“大知识分子”。作为我军第一任海军司令,肖劲光任职30年,成为世界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海军司令。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大将有着深厚的艺术素养,他用自己的才情影响着子女的一生。 近期,记者走访了大将肖劲光的女儿肖凯。 渔民玩笑话成肖劲光一生动力 肖凯说,父亲大半生艰苦,却始终未对子女抱怨半句。唯独时常念起当年视察刘公岛时,渔民的一句笑言:“你这个海军司令还跟我借船呀。”那一天是1950年3月17日。而渔民这句玩笑话也成为了父亲一生的动力。 1950年3月,人民海军不到一岁,新上任的海军司令员肖劲光风尘仆仆到了山东威海。为了过海到刘公岛进行设防考察,随行人员向当地渔民租了一条小船。途中,渔民见随行人员都称呼父亲为“司令”,就好奇地问这是哪家的司令。当得知这是新中国海军的司令员时,渔民不解地说:“海军司令还要租我的渔船?”肖劲光却语气沉重,对随行人员说:“记下来,1950年3月17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乘渔船视察刘公岛!” “伢子”的传说 1949年9月间,长沙东乡一位70多岁的农民,手拿一张报纸来到长沙军事管制委员会找他的伢子。 警卫战士是南下兵,听不懂老人的长沙方言,于是报告了连长。连长也是南下兵,他把“伢子伢子”的长沙方言听成是“牙齿牙齿”的。 情况报告到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司令员兼长沙军管会主任的肖劲光那里。 “父亲说不是“牙齿”,是“伢子”。伢子在长沙就是男儿的意思,我在家时,人称肖满伢子。” 肖劲光热情地接待了老农。老农告诉肖劲光,他要找的是他的五伢子。五伢子大名叫许德华,是共产党。自1928年逃离长沙后,就再没有回来。现在解放了,怎么还不回家、没有消息呢?恰好他看到一张报纸,报纸上的照片里有一个人很像他的五伢子。 “老人把报纸给了父亲。这是一张当年9月初的报纸,上面有一则附照片的解放兰州的消息。照片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在讲话。 父亲见此,连忙安顿好老人,并急电中央军委,请军委查询许光达与许德华是不是同一个人,小名是不是五伢子。不久,军委来电,许光达确系许德华,在家乳名五伢子。” 肖劲光和许光达,1955年授衔为大将。开国十大将军,从此留下这两位长沙伢子的英名。 从未谈过恋爱的父亲 对母亲一见钟情 “父亲1903年出生在湖南长沙赵洲港,18岁便与同班同学任弼时一起投身革命。他们在中学时曾住上下铺,两个人家里都很穷,看到街上画像馆的木炭画可以卖钱,便利用暑假画炭笔肖像画,贴补学费。父亲的艺术细胞就是在那时培养起来的。”肖凯说。 父亲年轻的时候很帅,也很上进,但是我的外公开始并没有相中这个小伙子。外公是著名教育家朱剑凡,他在清末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周南女校,也就是现在长沙周南中学的前身。听母亲讲,当年她家算是名门望族,家里还开了一个酒店,周恩来、邓颖超、蔡畅等人都是那里的常客,常在酒店的楼上开会。父亲当时作为第六师的党代表也经常在酒店出入。 母亲当年才貌出众,就读于著名的教会学校金陵女子大学,和孔祥熙的千金孔大小姐、孔二小姐并称为“三朵金花”。母亲不仅学习成绩拔尖,还精通英、俄、德三国语言。外公希望她的女儿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而不是嫁给一个南征北战的军人。 从未谈过恋爱的父亲却对母亲一见钟情,而且对她的追求异常坚定。听母亲讲,竟有一日,外公蹲在马桶上,而父亲就跪在他面前恳求,非要他同意把女儿嫁给自己。外公被感动了,当时就说:“那你答应我,一定要好好善待她。”母亲的性格就如她的乳名“穆慈”一样,贤淑,慈爱,心肠特别好。外公怕她受欺负,只提了这一个要求,就同意了婚事。 当时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中国人心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很快便出现了一股去俄国留学的热潮。父亲作为湖南进步青年的代表,被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送往莫斯科学习,母亲也一同前往,他们成为东方大学的第一批中国学生。 留学期间父亲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是枪杆子打出来的,中国要走俄国人的路,军事家绝对不可缺少,他要做一个中国的军事家。 父亲22岁学成回国,3年后再次被派到苏联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系统学习军事。1930年回国后,父亲先后被任命为红三军团、中央军委的参谋长,参加了万里长征。

文档评论(0)

151****94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