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与苏辙唱和诗分类研究
[摘 要] 苏轼一生交游、唱和不断,与他唱和时间最长,感情最深,作品最多的非其弟苏辙莫属,这使得他们各自成为对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了解、研究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绕开另外一位不谈。本文对苏轼兄弟二人的唱和诗从数据、题材、时间段三个方面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 苏轼;苏辙;唱和诗;概述
有宋一代,文坛上最著名的文学世家非苏氏一门莫属。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占去唐宋八大家三个席位,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而苏轼、苏辙在文学领域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更是超过乃父。想要了解、研究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绕开另外一位不谈。从现有资料来看,苏轼、苏辙一生从没间断过往来唱和。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多,都是十分少见的。这些都对我们了解苏轼、苏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材料。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二人唱和诗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苏氏兄弟的了解,透过他们的唱和诗,管窥在党同伐异的年代,兄弟二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的变化。
一、和诗类型及数据统计
现存苏轼、苏辙古今体诗歌,大部分的唱和诗在题目中都已标出“次韵”或者“和”的字样,但是也有一些例外需补充说明。第一类是题目中标明“和”的字样,但实际是次韵诗,如苏轼初任凤翔签判之时,苏辙写给苏轼的《怀渑池寄子瞻兄》所用韵脚依次为“泥、西、题、嘶”,苏轼回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用的韵也是“泥、西、题、嘶”,虽然没有写次韵,但实际上是严格的次韵关系。第二类,题目中标明次韵,但实际上没有遵循次韵的原则,而苏辙的和作《次韵子瞻麻田青峰寺下院翠丽亭》所用的韵是“存、浑、尊、荪、盆、扪、翻、门”虽然标明“次韵”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次韵诗,所用的韵都是“村”字所在的“元”韵的韵脚,实际上应该是用韵诗。第三类是双方作品的题目都没有标出“次”或者“和”的字样,但内容却是标准的唱和诗。如嘉,五年,父子三人赴京途经,阳,二人皆作《,阳早发》一诗,韵脚都是“枯、无、徐、芜、车、愚、徒、湖”,且都是五言古律,是严格的次韵关系,只是不清楚孰唱孰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判断。第四类是作品中既没有“次韵”“和”的字样,所用的韵脚也不相同,但也是唱和诗。比如苏轼嘉,七年在凤翔期间,遇大旱,赴,祷于太白山,过楼观、,坞、入,溪、至石鼻城,作有《楼观》、《,坞》、《,溪石》、《石鼻城》一组诗,苏辙也做过同名的一组诗,虽然这两组诗不押韵,也没有标明唱和关系,但是所写的内容相似,而且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苏轼在途经这些地区的时候所作,然后苏辙写了相同或相近的作品,我们可以推断在时间上一定是苏轼先于苏辙,可见这组诗苏轼一定是原唱,苏辙的一定是和作,因此我们说它符合唱和诗的基本条件,应该算是唱和诗。还有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一类是二人所作的诗题目相同或相近,而且内容也相似,比如熙宁二年二人同在京城,同作《秀州僧本莹静照堂》,这是在秀州僧本莹(慧空)来访时,二人题其静照堂,在这里我们无法分清究竟是二人同时所作还是分别所作,且韵脚篇幅皆不同,所以我们无法判断这究竟是不是唱和诗,只能称其为同题诗了,像《石苍舒醉墨堂》、《送张安道赴南都留台》等都属于这一类,像这种情况我们把它们单独归为一类,且称
其为准唱和诗,这类诗歌有60首。还有一类,是兄弟二人同第三人进行唱和的,比如苏轼的《次韵柳子玉见寄》和苏辙的《次韵柳子玉郎中见寄》韵脚和篇幅完全一致,但只能算是兄弟二人与柳子玉的唱和诗,不能算是二人的唱和诗。诸如此类还有《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等等。以上论述是为了使苏轼苏辙唱和诗研究的一系列外延性问题得以明确,接下来可以正式进入到二苏唱和诗的研究当中。其实苏氏兄弟十分重视这些酬唱往来的作品,曾多次将其编辑成册,像《南行集》、《歧梁唱和诗集》、《和陶集》等等。其中《南行集》分《前南行集》[1]和《后南行集》[2],其中不乏二人唱和之作。《歧梁唱和诗》是嘉,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苏轼在凤翔,苏辙在京侍父期间所作,早已佚失。今存歧梁唱和诗,见于《苏轼诗集》的共113首,见于《苏辙集》的共85首。[3]《和陶诗》包括了陶渊明诗歌、二苏和陶诗的汇编。除此以外,南宋人邵浩还编写了一部《坡门酬唱集》收录“两苏公”兄唱弟和及“门下六君子”平日和两公之诗,虽然这是一部唱和集,但是只收录次韵诗,还有相当一部分非次韵的唱和诗不予收录,因此我们还是不能把这本集子作为研究二苏唱和诗的完整的底本。以上所举各集,或佚、或失、或残、或缺。因此,想要完整的研究二苏的唱和诗,我门只能以现存的二苏诗集为参考对象了。
二、题材
1、写景咏物。游山玩水几乎是文人的共同爱好,借景抒情是常用的手法,苏轼尤好此道。苏轼兄弟一生仕途坎坷,起伏无数,调任频繁。二人也因此得以遍览名山大川,所到之处皆有笔墨,唱和不断,这类诗歌在二苏的唱和诗中占了很大的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