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性疾病医疗管理知识分析.pptxVIP

  1.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性传播疾病 (venereal disease) ; ;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条件和性行为的某些变化, 性病的范围明显扩大,国际上将凡是可以通过性行为而传播的疾病,如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非淋病性尿道炎等均列入性病范畴,目前性病的种类以达20多种。1975 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统称为性传播性疾病(sexually ransmitted diseases,STD);尖锐湿疣;特点:;阴茎尖锐湿疣;肛周尖锐湿疣;诊断要点;外阴部尖锐湿疣;阴茎尖锐湿疣;;4、表皮中上部可见多少不等的凹空 状状细胞,有助于诊断。 5、真皮层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扩张, 有不等量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6、电镜下可见核内病毒颗粒。 ;凹空细胞; ; 免疫组化显示HPV抗原(棕色颗粒);梅 毒;一、概述:;二、传播途径;苍白密螺旋体;基本病变: (1).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血管周 围炎(见于各期梅毒)。浆细 胞反应为本病特点; (2).树胶样肿(gumma,见于第Ⅲ期) 为类似结核的肉芽肿,该肉芽肿 质韧而有弹性,如树胶,因而得 名。;血管周围炎—浆细胞浸润; ;树胶样肿-结核样结节; ;树胶样肿-浆细胞反应 ;③ 树胶肿后期可被吸收、纤维化, 最后使器官变形,但绝少钙化, 和结核结节有别。 ④ 可见于任何器官,最常见于皮肤、 粘膜、肝、骨和睾丸。 ;树胶样肿;脸部树胶样肿;四、梅毒分期: 第1期(硬性下疳): 在螺旋体入侵部位如阴茎龟头、阴唇、宫颈形成硬性下疳。 约一周后局部淋巴结呈非特异性炎性肿大。如不治疗,下疳在2-6周后自愈, 但不能阻止病变进入Ⅱ期。 ; ;硬下疳;硬 下 疳;第2期(梅毒疹): 眼观: 全身皮肤粘膜形成广泛性皮 疹。全身淋巴结非特异性炎 肿大。 ;足底梅毒疹;结节性梅毒疹;背 部 梅 毒 疹;手 部 梅 毒 疹; ;梅 毒 疹 镜 下;梅 毒 疹 镜 下; ;第3期梅毒: 表现为:破坏性病变,即树胶样 肿和瘢痕形成。 常累及:心血管(80%-85%)、中枢 神经系统(5%-10%)、肝 脏、骨骼等;树 胶 样 肿; ; ;升 主 动 脉 瘤; ;2、中枢神经梅毒: 见于脑膜血管(多在脑底)周围炎及闭塞性内膜炎大脑皮质萎缩,脑皮质多发性梗死麻痹性痴呆。 脊髓后束变性萎缩脊髓痨。; ;   先天性梅毒 (congenital syphilis): 胎儿通过胎盘而被感染。多见于4个月以上的胎儿或婴幼儿。;胎儿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 临床表现为:;先天性梅毒(梅毒疹) ;先天性梅毒;先天性梅毒(梅毒疹); ;晚期先天性梅毒-胡顷森氏 (Hutchinson)齿;淋 病 (gonorrhea)  ;概述;  此外, 新生儿可因分娩通过患淋病者的产道而被传染,引起淋病性眼炎。 ;淋 球 菌 性 眼 炎;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在受染约2-7天后, 尿道及其附属腺体发生急性卡他性化脓性炎,脓性渗出物自尿道口外溢(故此病又称白浊)。约60% 以上的患者病变可上行波及前列腺,附睾和精囊(男性);;;脓 性 渗 出 物; ;淋 菌 性 宫 颈 炎; 艾 滋 病 (AIDS)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 ?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致死性传染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 ; ;;一般认为下列途径并不传播HIV:;三、病理变化;2、机会性感染;传染性软疣(AIDS患者);带 状 疱 疹(AIDS患者);白念珠菌感染(AIDS患者);单纯疱疹(AIDS患者);肝巨细胞病毒感染;隐孢子性肠炎(抗酸染色); ;卡 氏 肺 孢 子 虫 ;卡氏肺孢子虫性肺炎;3、恶性肿瘤;皮 肤 卡 波 氏 肉 瘤;卡 波 氏 肉 瘤 镜 下;艾滋病之淋巴瘤;3、临床病理联系; ;4、预后;预防: 1.不要与AIDS或可疑AIDS病人进行 密切接触. 2.AIDS高危险病人群不能供血. 3.识别和剔除可能含AIDS病原的血 制品. 4.严格输液打针标准和操作技术. 5.改良血友病病人输

文档评论(0)

189****5087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2116031000022
认证主体仪征市思诚信息技术服务部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1081MA278RWX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