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_青春有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道德与法治_青春有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2《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的解决问题。 知识与能力?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行己有耻的要求 教学难点:止于至善的要求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启发式教学,情境体验法,案例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教师搜集资料,准备课件、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思考:“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如何理解这些句中的“格”?   提示:格是正确、形式、规矩   教师讲述:放飞梦想的青春时代,我们可以张扬、放纵、探险、自由、任性、哭闹,但是做起事来我们要遵守规矩,我们要让青春有风格。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青春有格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一、行己有耻 活动一:理解“行己有耻”的含义 孔子曰:“行己有耻”,简单地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正如朱熹所说: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阅读感悟 卢梭在其自传体作品《忏悔录》中,以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出生以来五十多年的往事。把其生活中违背道德的小事披露无遗,其中忏悔了他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一次他偷了主人一条漂亮的丝巾,却反过来污蔑女仆偷窃,那个无辜的女仆因此蒙受屈辱。事过多年,卢梭一想起此事,内心还隐隐作痛。 (1)卢梭做的对么? (2)内心隐隐作痛说明卢梭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1)错误(2)有知耻之心 教师讲述:“行己有耻”的要求: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能力。正如孟子所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教师总结: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否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他在我们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探究与分享 活动二:材料分析 社会生活中存在很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互相尊重、、、、、 (1)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2)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提示:(1)纪律、规章、法律、道德 错误的。说谎、欺骗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还可能违反法律,是害人害己的行为。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则。“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多媒体出示: 很多时候,公交车上年轻人“镇定”地坐在老弱病残孕的座位上,丝毫没有意识到身旁站着的老人,如果换成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呢? 教师总结:行己有耻的要求: 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情境:考试完后,几个同学邀小明去网吧打游戏放松一下。面对同学的邀请,小明觉得很纠结,但是,他还是说服了自己,独自回家了 提问:你觉得小明为什么纠结? 教师讲述:行己有耻还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能力。 如何增强自控力?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增强“我想要”的力量。加强自我监控。 教师总结: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怎么做? 1.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2.“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3.“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4.“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合作探究 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文学知识:《大学》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鼓励天下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 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止于至善”? 多媒体出示“微尘”示例 在青岛,“微尘”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起初,“微尘”曾是青岛市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现在,“微尘”代表着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一种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青岛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陈敏说:“最初只是一种个人行为的爱心善举,却因其施恩不图报的美德唤醒了众人的爱心。就像小小的尘埃凝聚在一起,爆发出了巨大的力量,进而演化成一种社会行为。” 从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到为湖南、贵州、江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