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外国诗歌单元整合 教学设计.docx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外国诗歌单元整合 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 外国诗歌单元整合 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们试图通过以单元整合、一课多篇的教学策略对本单元的四首外国诗歌进行鉴赏分析,使学生对于外国诗歌从纵向的史学角度有线索性认识,同时以现代诗的声音、节奏、意象和意蕴为整合的抓手,初步感知现代诗歌的共性特点,并以此使得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阅读方法。第一节课,我们从课内文本出发,着重解决现代诗的声音和节奏问题;第二节课我们重点在于由诗歌意象,逐步深入到现代诗的意蕴。 【教学目标】 1.以一课多篇策略为指导,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诗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以文本为轴,将教学内容、教学时空和教学方式进行开放,使得现代诗的特点和内容以交叉的形式呈现于教学。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认知不同时期现代诗的结构、意象特点,理解其中意蕴; 2.以导学案为基础,引导学生细读现代诗,提升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涵泳,感知节奏 1.导入:同学们,学习完戏剧《玩偶之家》,今天我们进入到另外一种文学体裁——现代诗歌,这个单元的现代诗歌,一共四首,分别是德国诗人歌德的《迷娘(之一)》、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和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在预习提示上,我要求大家反复诵读这些作品。现在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咱们来邀请几位同学诵读一下。(学生主动诵读) 2.好!诵读完了。最后一位同学(点名),你感觉到你读的这首《树和天空》,在诵读层面和其他作品的差别了吗? 【预设】 这首作品的诗节最少(两节);没有特别严格的诗节安排;节奏感没有其他几首节奏性强(《迷娘(之一)》就运用了这个手法,而《自己之歌(节选)》则采取了重复的策略),适合一个人静心细读和品味。 3.那么你觉得这是什么造成的呢? 【预设】 几乎没有押韵; 没有运用复沓这样的手法,造成一唱三叹的感觉;在用语上比较克制、舒缓。 4.其他几首的感觉又怎么样? 【预设】 歌德的《迷娘(之一)》呈现出一种迷人的气息;普希金的《致大海》饱含深情,有一种大海般的庄重感;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则奔放热烈,无拘无束。 教师小结:是啊,这四首现代诗,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别,且他们分属不同的时代,对于语言的呈现方式也各有方式,但是在这种变化中,能感受到不同时代的人处理语言和情感的方式。很难得,大家明白音韵对于诗歌的情感的重要性,押韵不仅可以朗朗上口,其实也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声音出发,不断深入地体会其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诵读,让学生领会不同时段、国别的作者呈现语言节奏的方式与特点,为进一步分析音韵、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做一个有效的铺垫。 二、音形结合,捕捉情感 1.(过渡)同学们,请再次默读文本,并结合下发的“预习提示”对四首诗的音韵和外形进行分析。 2.刚才有同学已经说到这些诗歌节奏有的来自于音韵,有的是断句形成的节奏……那么你们怎么具体理解呢? 【预设】 歌德的《迷娘(之一)》依赖于押韵和反复的手法; 普希金的《致大海》有整齐的音节和押韻;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节选)》则没有押韵,靠长句形成的气息; 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有些困难,需要老师点拨。 教师小结:诗歌的节奏依赖的内容其实不止于押韵和复沓一类手法(这种手法,大家比较熟悉,说明大家的古典诗歌基础很扎实)。此外断句、顶针修辞、语言内在的气息,甚至诗人自身内在节奏都可以影响诗歌的节奏。 3.有人注意到这些外国诗歌翻译过来,也被译者押韵了吗?那么大家对于音韵有什么感受呢?咱们就这几首诗来举例分析一下。 【预设】 《迷娘(之一)》这首诗押的韵是“ang”,好像是一种昂扬的韵。普希金的《致大海》主要的韵脚有u、eng(ing)、ai、ing、i、an等,韵比较多,所以情感比较复杂。 教师小结:这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翻译的过程往往就是丢失的过程,但是优秀的翻译家一直致力于在翻译过程中,将原作的语音、情境和情调都呈现出来,这一点很难,押韵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东西方的押韵形式其实差别还是有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大家再继续体会。但是在中国的押韵传统中,“江阳”ang、“皆来”ai、是“萧豪”之响,这是表达高昂雄壮的韵;而“寒山”an、“桓欢”“先天”之雅,u平声的话,也是属于舒缓雅亮的,这些都是舒缓而正的情感;“支思”i之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表达幽怨哀叹的为多。由此,可以感知歌德的那种急切之感;同时也可以感受普希金低沉中繁复。 4.我们现在思索一个问题:诗行的长短和诗节的外形,对于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有影响吗?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预设】 诗行的转换就是情感的终结,与新的开始,也是节奏变化的一种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