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巨磁电阻效应及其应用
200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巨磁电阻 ( Giant magneto resistance, 简称 GMR) 效应的发现者:法
国物理学家阿尔贝· 费尔 (Albert Fert) 和德国物理学家彼得· 格伦贝格尔 ( Peter Grunberg ) 。诺贝尔奖
委员会说明: “这是一次好奇心导致的发现, 但其随后的应用却是革命性的, 因为它使计算机硬盘的
容量从几百、几千兆,一跃而提高几百倍,达到几百 G 乃至上千 G 。”
凝聚态物理研究原子,分子在构成物质时的微观结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与宏观物
理性质之间的联系。
人们早就知道过渡金属铁、钴、镍能够出现铁磁性有序状态。量子力学出现后,德国科学家海
森伯 (W. Heisenberg,1932 年诺贝尔奖得主 )明确提出铁磁性有序状态源于铁磁性原子磁矩之间的量
子力学交换作用,这个交换作用是短程的,称为直接交换作用。
图 1 反铁磁有序
后来发现很多的过渡金属和稀土金属的化合物具有反铁磁有序状态, 即在有序排列的磁材料中,
相邻原子因受负的交换作用,自旋为反平行排列,如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示。则磁矩虽处于有
序状态,但总的净磁矩在不受外场作用时仍为零。这种磁有序状态称为反铁磁性。法国科学家奈尔
(L. E. F. Neel) 因为系统地研究反铁磁性而获 1970 年诺贝尔奖。 在解释反铁磁性时认为, 化合物中的
氧离子 (或其他非金属离子 )作为中介,将最近的磁性原子的磁矩耦合起来,这是间接交换作用。另
外,在稀土金属中也出现了磁有序, 其中原子的固有磁矩来自 4f 电子壳层。 相邻稀土原子的距离远
大于 4f 电子壳层直径,所以稀土金属中的传导电子担当了中介,将相邻的稀土原子磁矩耦合起来,
这就是 RKKY 型间接交换作用。
直接交换作用的特征长度为 0.1~0.3nm ,间接交换作用可以长达 1nm 以上。 1nm 已经是实验室
中人工微结构材料可以实现的尺度。 1970 年美国 IBM 实验室的江崎和朱兆祥提出了超晶格的概念,
所谓的超晶格就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分(或导电类型)不同、厚度 d 极小的薄层材料交替
生长在一起而得到的一种多周期结构材料。由于这种复合材料的周期长度比各薄膜单晶的晶格常数
大几倍或更长,因此取得“超晶格”的名称。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摆脱了以往难以制作高质量的
纳米尺度样品的限制,金属超晶格成为研究前沿,凝聚态物理工作者对这类人工材料的磁有序,层
间耦合,电子输运等进行了广泛的基础方面的研究。
德国尤利希科研中心的物理学家彼得·格伦贝格尔一直致力于研究铁磁性金属薄膜表面和界面
上的磁有序状态。 研究对象是一个三明治结构的薄膜, 两层厚度约 10nm 的铁层之间夹有厚度为 1nm
的铬层。选择这个材料系统并不是偶然的,首先金属铁和铬是周期表上相近的元素,具有类似的电
子壳层,容易实现两者的电子状态匹配。其次,金属铁和铬的晶格对称性和晶格常数相同,它们之
间晶格结构也是匹配的,这两类匹配非常有利于基本物理过程的探索。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制成的
三明治薄膜都是多晶体, 格伦贝格尔和很多研究者一样, 并没有特别的发现。 直到 1986 年,他采用
了分子束外延 (MBE) 方法制备薄膜, 样品成分还是铁 -铬 -铁三层膜, 不过已经是结构完整的单晶。 在
此金属三层膜上利用光散射以获得铁磁矩的信息,实验中逐步减小薄膜上的外磁场,直到取消外磁
场。他们发现,在铬层厚度为 0.8nm 的铁 -铬 -铁三明治中,两边的两个铁磁层磁矩从彼此平行 (较强
磁场下 )转变为反平行 (弱磁场下 ) 。换言之,对于非铁磁层铬的某个特定厚度,没有外磁场时,两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