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 项目名称
汨罗市隐居山生态旅游园区1万亩油茶基地建设
1.1.2 项目主管单位
省汨罗市家塅镇人民政府
1.1.3 项目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
项目建设单位:汨罗市湄江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
法人代表:游克明
1.1.4 项目建设技术依托单位
省林业科学院
1.1.5 项目性质
改造和新建
1.1.6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区域围:汨罗市隐居山生态园区所辖西影村、
南龙村、群合村、高燕村。
1.1.7 项目建设目标
采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油茶基地+农户”经营管
理模式,利用容器育苗培育挂果大苗的先进科学技术,使用
三年挂果大苗移栽上山,上山成林的科技创新方法,实行集
约化经营,建成和改造 6667 公顷(1 万亩)优质高产油茶
林基地,在 25 年的时间,提供 9.85 万吨的茶油。具体目标
为:(1)新造和改造油茶林面积 1 万亩,达盛产期后年产油
茶籽 0.66 万吨; (2)建设油茶种苗繁育圃 100 亩,产油茶
挂果大苗 100 万株;(3)新建年产茶油 1000 吨的油茶现代化
深加工生产线 1 条。
1.1.8 项目主要建设容及规模
按连片开发的模式,建立 4 个两千亩以上的优质、高产
油茶示基地。具体:新造和改造油茶林面积 6667 公顷(1
万亩);建立油茶良种繁育基地 6.7 公顷(100 亩),全部
为繁殖圃。
1.1.9 项目建设期
本项目建设期 5 年,即 2011-2015 年。
1.1.10 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 3866.229 万元。其中:
工程建设费用 2583.60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6.83%;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507.344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3.12%;
预备费154.54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00%;
建设期利息74.2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2%;
铺底流动资金546.48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4.13%。
资金筹措:由项目建设单位自筹资金2226.229 万元,
占57.58%;银行借贷或外部融资500万元,占12.93%;争
取国家及地方财政补贴1140万元,占29.49%。
1.1.11 项目效益
1.1.11.1 经济效益
项目以25年为计算期,项目实施5年时平均年产茶油
原油50吨,第9年开始年产茶油原油500吨,总项目期累
计可生产茶油原油0.985万吨,实现产值约5.91亿元;生
产茶籽饼粕约2.8368万吨,产值约0.482256亿元。
项目投资回收期为9.19年。
1.1.11.2 生态效益
发展油茶产业除了可以提供茶油等产品,产生可观的经
济效益外,同时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油茶不仅是经济树种,
又是生态效益显著的生态型树种。其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
是低山丘岗红壤的先锋造林绿化树种。另外,2008年初南方
受到冰雪灾害天气的影响,省森林资源受灾总面积
4531202.87公顷,其中,油茶受灾面积220164.67公顷,占
受灾总面积的4.86%,表明油茶具有较强抗冰冻灾害能力,
而且油茶受灾当年丰收。油茶冬春开花,花色浓艳,为少花
的冬季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油茶在固碳释氧方面
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增和改造的1万亩的油茶林每年可固
定C0 17.71000吨。本项目的实施,通过荒山荒地、采伐迹
2
地、火烧迹地造林和对现有低产林改造,将逐年增加项目区
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覆盖率,不仅增加了林地产出,减少项
目区风灾、火灾、冻害、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而且有利于
改善项目区小气候,为项目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
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1.1.11.3 社会效益
(1)项目的实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繁荣,通过调整当
地的产业结构,带动油茶加工业、运输业、农资等相关行业
的发展,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有力促进
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项目投资建设及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
项目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提
高林农收入,活跃农村经济,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保持社会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