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HYPERLINK “/“
第l9卷 第5期 环境监测治理与技术 2007年01月
争辩报告
大路隧道可吸入颗粒物集中模型争辩
陈敏竹,马卫华,钟秦。,常为民,柏仇勇
(1,南京理工高校化工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2,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36)
摘 要:运用大气集中理论, 得到了隧道内自然通风和纵向通风状态下的可吸入颗粒物(PM)集中模型,并由隧道口PM浓度、隧道截面积、隧道内风速,以及车流量和类型等参数, 获得丁整条隧道内的不同PM浓度分布。模型表明,随着
隧道深度的增加, PM,浓度渐渐增大。通过接受纵向通风的玄武湖隧道各参数,得到了3组不同条件下的P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