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大《建筑结构》PPT课件 模块10.pptVIP

上交大《建筑结构》PPT课件 模块10.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 筑 结 构 模块1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模块1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地球内部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地球的运动过程中,始终存在巨大的能量,而组成地壳的岩层在这种巨大能量的作用下,也不停地连续变动,不断地发生褶皱、断裂和错动,如图10-2所示。 10.1 地震基础知识 这种地壳构造状态的变动,使岩层处于复杂的地应力作用之下。不断的地壳运动使地壳某些部位的地应力逐渐加强,当弹性应力的积聚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断裂和猛烈的错动,从而引起振动。振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便形成构造地震。由于岩层的破裂往往不是沿一个平面发展的,而是形成由一系列裂缝组成的破碎地带,并且沿整个破碎地带的岩层不可能同时达到平衡,因而,在一次强烈地震(即主震)之后,岩层的变形还会进行不断的零星调整,从而形成一系列余震。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发生时,震源处的岩石破裂,并产生巨大的残余变形,地震的能量从震源释放出来,其中小部分的能量引起振动,以波的形式传到地球表面各处,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按其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类。 10.1 地震基础知识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 体波又分为纵波(primary wave)和横波(secondary wave)两类。 (1)纵波。纵波或称P波,是由震源通过介质的质点以疏密相间的方式向四周传播的压缩波(见图10-3),其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2)横波。横波或称S波,它通过介质的质点、垂直于传播方向以蛇形振动的形式传播,如图10-4所示。 10.1 地震基础知识 横波传播时,物体的体积不变,但形状改变,即发生剪切变形,故横波又称为剪切波。因此,对于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横波无法通过。地震学者据此推测地核的外核可能为液体。横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与纵波相比,横波的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横波的波速vs可按式(10-2)计算。 式中,G为介质的剪切模量;其他符号含义同前。 10.1 地震基础知识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振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振动。由式(10-1)和式(10-2),当取ν=1/4时,得 可见,纵波比横波的传播速度要快。根据波速的不同,可通过分析地震记录图上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差来确定震源距。 10.1 地震基础知识 从震源发生的以弹性波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的体波到达地球表面后,经过途中层状地壳岩层界面的折射和反射,产生沿地表传播的波称为面波,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激发的次生波。面波有两种:瑞利波(Rayleigh wave)和勒夫波(Love wave)。 瑞利波传播时,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和地面法线所确定的铅垂平面内,以滚动形式做逆进椭圆运动(见图10-5)。而勒夫波传播时,质点在地面上做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振动,以蛇行运动的方式前进(见图10-6)。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其原始定义是1935年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Richter)给出的,即地震震级M为 M=lg A (10-4) 式中,A是标准地震仪(指周期为0.8 s、阻尼系数为0.8、放大倍数为2 800倍的地震仪)在距震中100 km处记录的以微米(1 μm=10-6 m)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单振幅)。 例如,在距震中100 km处地震仪记录的振幅是1 mm,即 1 000 μm,其对数为3,根据定义,这次地震就是3级。 10.1 地震基础知识 震级与震源释放能量的大小有关,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一般认为,小于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下来,称为微震;2~4级的地震,人就能感觉到了,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7级以上的地震,则称为强烈地震或大震;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据1935年后所提出的震级测算方法计算,1960年5月发生在智利的8.9级地震,是目前记录到的世界最大地震,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之大是空前的,海啸规模巨大,地面形态变化非常显著,其破坏性之大,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1 地震基础知识 10.2 抗震设防与概念设计 1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一帆风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