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军:单元整体通观与教学评深度融合.pptxVIP

李惠军:单元整体通观与教学评深度融合.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惠军:单元整体通观与教学评深度融合 李惠军:单元整体通观与教学评深度融合

——以第一单元秦汉两课历史逻辑的首尾相顾为例 单元整体通观与 教学评深度融合 李惠军 2021.9.15 南方教研大讲堂第11场 历史 演绎的逻辑 教材 文本的逻辑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统领性要义、关键性概念和核心性知识 “中华文明起源后早期国家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转变” 历史和文本的焦点在哪里? 教学评一体化深度融合的交集是对课标“内容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的研究。切记面面俱到,面面不到,囫囵吞枣,或者无的放矢,盲目叠加,偏离核心。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在“了解”文化遗存基础上,重心在“认识”文明起源和国家产生。 课标要求: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重心是“早期国家的特征”——部落联盟联合体-内外服的方国联合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封邦建国体系的动态演变与特征。 课标有哪些要求?要求的层次何在? 课标有哪些要求?要求的层次何在? 基于上述理解,从单元知识整体建构,单元教学整体推进,单元学习整体进阶角度,围绕关键概念 从中华文明诞生到秦汉时期,国家形态和国家治理模式经历了两次转型。从初始形态“万邦”到夏朝聚族而居和商朝内外服制,以至西周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早期国家,在经历了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后,宗法血缘关系和贵族等级分封制渐趋瓦解,以“邦国”为特征早期国家向统一多民族“帝国”转变。继秦朝开启帝国与帝制之先河之后,经过两汉的重构和再造,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而礼乐文化、诸子百家、汉代经学则是国家形态转型和国家治理模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淬炼单元内容主旨 从结构图看,单元主旨上位核心要义——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帝国与单课下位要目间相互贯通;单元本体内4课间首尾相顾。在此基础上再定格单元内容主旨,分别将4课内容主旨转化为诠释“国家形态”变迁与“国家治理”沿革的时序脉络和总体面相,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系统和清晰的纲目导引。 单元内容主旨——核心要义+关键要目(参见前面的表述,此略) 第1课内容主旨 第2课内容主旨 第3课内容主旨 第4课内容主旨 从部落到邦国,早期国家经历漫长发展历程。生产力进步,私有制产生和阶级分化而产生了最早的国家夏朝。经历商朝“一体多元与王国邦国并存”后,西周确立以宗法和分封制结合的封邦建国体制。甲骨文和青铜器,以及相关文献相互印证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 春秋战国是国家形态的转型期。在诸侯纷争的剧烈阵痛中孕育出新的经济因素;在列国变法的革故鼎新中孵化出新的治理体系;在礼崩乐坏的精神迷离中催化出新的治国理念;在战争频仍的乱世政局中铸就出新的华夏认同。统一多民族帝国在争霸的烽火狼烟中走上历史大舞台。 秦顺应潮流变法图强,终成统一大业,开创以三公九卿、郡县制度为标志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帝国疆域雏形。由于秦统治者一味重功利恃酷法造成普天民怨,终落“二世而亡”之结局。秦朝骤兴骤亡给经历楚汉战争崛起的西汉留下了重要历史遗产和历史借鉴。 汉承秦制,郡国并立之局。汉武帝独尊儒术,设内朝,翦王国,讨匈奴和经济垄断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帝国的巩固。但是“豪党”隐患和社会矛盾导致西汉灭亡。尽管汉祚中兴,但豪族势力膨胀和外戚与宦官之祸终致东汉名存实亡。两汉文化从一个方面折射出大一统时代的社会风貌。 从单元高度俯瞰单课 从单课视角仰视单元 引领性主题——挑战性任务——驱动性问题(案例) 以唯物史观为遵循 以第2课为例 围绕“引领性主题”,发掘本单元诸多历史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和逻辑关联,提出“挑战性任务”。 战国长城示意图 可阅读的万里长城 观察“区别” 拓长城-界疆土 奠定大一统格局 北击匈奴和南平百越是秦帝国“天下版图”拓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南至北向户 西至临洮和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解读“变化” 有限君权-君主专制 诸侯世袭-郡县任免 尚爵本位-尚官本位 宗法天下-吏治天下 贵族集团-官僚集团 拓长城-界疆土-奠定大一统格局 固长城-定一尊-巩固中央集权制 “百代行秦制,从秦以后,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隋其实也是秦的翻版。”——一位老教师对秦制的感慨 中央通过课考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控制,使地方政权集中于中央,进而为皇帝独揽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文档评论(0)

Nico_Rob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