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回乡偶书(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回乡偶书(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回乡偶书(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体会诗人忧伤、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忧伤、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配乐朗读的音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前段时间霸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吗?它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的文化盛宴,“圈粉”无数。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看图猜古诗,参加一场属于你的线上“诗词大会”!你们准备好了吗? 教师出示图画,学生猜古诗并诵读。 图画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图画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图画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图画四: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导入诗题:《咏柳》的作者是贺知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对贺知章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出示学习目标 首先大家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体会诗人忧伤、思乡之情。 心中有目标,行动才有方向!让我们跟着贺知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三、走近贺知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号石窗,晚年号四明狂客,唐代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著名诗人。三国时东吴名将贺齐的十八世孙。惟流传下来的诗不多,收录于《全唐诗》中的只有十九首,著名的有《咏柳》、《回乡偶书》等。 四、读诗以入境 1.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师:你认为哪个字的读音应特别注意? 学生交流。 强调易错字的读音:偶(ǒu )书 鬓(bìn)毛衰(cuī) 师:朗读的时候除了要注意字音外,还要注意诗句的停顿,这首诗如何停顿比较好? 学生交流。 回乡/偶书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学生配乐朗读展示。 4.全班齐读。 五、悟诗以入味 师:同学们已经读的很好了,要想读的更好,还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领悟诗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请同学们轻声吟诵这首诗,结合注释,感知诗意诗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 要求: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探究,最后班级交流分享。 示例:我从_________读懂了_________。 2.出示背景助读: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八十五岁的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回到了阔别五十年多年的家乡。当年高中状元,教读太子,曾经蜚声诗坛,广交文友,甚至不久前天子赠别,百官郊送,如今英姿勃发的青年已变成了鬓发斑白的老者。五十年了,踏上故乡的土地,他思绪万千,感慨人生易老,世事沧桑,随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作——《回乡偶书》。 3.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之间合作探究,最后班级交流分享。 4.学生交流展示。 生:我从题目,读懂了作者辞官回家后,感慨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的感触。(偶书:随便写的诗) 生:我从“少小离家老大回”读懂了作者是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才回到家乡。 少小——老大,你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对比) 你认为当时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伤感、忧伤,些许的喜悦) 生:我从“乡音无改鬓毛衰”读懂了作者回到家乡后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乡音无改——鬓毛衰(对比) 师:“两鬓斑白”却“乡音无改”,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作者虽然离开家乡50多年,但心中依然把自己当成家乡人,家乡依然是诗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因而连乡音都没有改变。 师:这是一种浓浓的什么之情?(思乡之情) 来吧!将这对家乡浓浓的爱融入诗里,齐诵这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哪位同学接着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生:从最后两句读懂了离开家乡的日子实在太久了,以至于家乡的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我,客人,是从哪儿来的呀? 师:从孩子的角度看,充满了童真童趣,心情是欢乐的。但从贺知章的角度看,心情怎样?(无奈、忧伤、叹息)。那么哪种情才是作者要表达的呢?(无奈、忧伤、叹息) 六、赏诗以入情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回乡偶书》就是作者回乡时,偶然遇到家乡儿童,偶有所感而写,它的成功就在于诗的浅显易懂、感情自然,“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远在他乡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让我们再读古诗,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情。 什么样的真情?(对旅居他乡的伤感、对家乡的思念和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