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齐鲁文化概述;一.齐鲁文化的形成
1.齐鲁历史溯源及地域分布
2.齐、鲁文化特征概述
3.齐鲁文化的交融
二.齐鲁文化的特色及其演变
三.齐鲁文化的贡献及精神; 齐鲁文化的形成;鲁国
武王姬发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地。由于当时天下初定,周公旦留在王室辅佐周成王,其长子伯禽代为就封,成为了鲁国的第一任君主。
“鲁”名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周公旦最早受封于河南鲁山一带。伯禽在平叛鲁地部族叛乱的同时,其势力也开始由西向东发展,渐渐控制了包括曲阜在内的大片土地。不久,伯???由鲁山迁往曲阜。随后的鲁国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公元前256年,鲁国被出国吞并,随后秦国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但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水流域仍然沿称为“鲁”。;齐国位于泰山之阴,以临淄为都城,南至泰沂山区,北到渤海平原,西靠黄河古道,东括山东半岛(包括今天的胶东、鲁北地区和鲁西大部),疆域约占山东省的三分之二。;二.齐、鲁文化特征概述
1.齐鲁文化的共同基础:东夷文化
古文献将史前齐鲁居民成为“夷”或“东夷”。
《礼记》,《王制》篇:“东方曰夷”
东汉许慎《说文》:“夷,东方之人也。”
“东夷文化”又称“海岱文化”,距今8300-3900年前产生于齐鲁大地,是由山东土著民族东夷人自己辛勤劳动土生土长的文化。
特点
民族性 高度发达 开放
;2.齐鲁文化的初期特征及差异性
齐:保留东夷文化的传统
建国方针:《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地理:处泰山之北,土地贫瘠,难以推广农业文明,但有鱼盐之利,导致工商业发达。
鲁:被周人同化,成为中原文化的典型
建国方针:《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亲亲上恩”。
地理:处泰山之南,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耕经济,易与重农的周文华相结合。
;齐文化的特性:功利性与空灵性; 空灵性
《史记?封禅书》:“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受东夷文化影响,齐文化带有极大地开放性和灵活性。齐国系神仙方士的发源地,海内三神山(海市蜃楼)的传说由这里产生,许多方士也多为齐人,使齐文化带有强烈的“空灵”烙印。;鲁文化的特性: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三.齐鲁文化的交融;稷下学派
杂家学派、法家学派、道家学派、黄老学派、儒家学派、阴阳学派
泰山封禅
《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禅者,神之也。”
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
行的祭祀天神地祗的重要仪式,
是最重要的泰山历史文化特色,
也是齐鲁文化交融的重要方式。
; 齐鲁文化特色及其演变;3.在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诸子百家之长形成的具有兼容性的文化形态。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
文化重心的南移,仍哺育出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辛弃疾、李清照、蒲松龄、戚继光、傅斯年、丘处机等
4.自由开放的多元文化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逐渐实现向近现代的转型。;齐鲁文化的演变
1.挫折
秦国统一六国,实行法家的专制和暴力手段,对儒学进行镇压和打击。
“焚书坑儒”
2.振兴
西汉时,研究儒家经学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异化
“独尊”使儒学沦为封建政治的工具
; 齐鲁文化的贡献及其精神;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孔子 “为之不厌” 、 “ 好古敏求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孙子 以正义的战争止不义之战
墨家 “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二.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
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 善养“浩然正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管仲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三.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人定胜天”
四.“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五.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
墨家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儒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谢谢观看
;
文档评论(0)